时间:2014年11月20日
地点:宣州区水阳中学美术教研室
记者:作为近年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你的画路宽阔、锐意探索、兼容力强,日益广泛的注意和好评。可是任何画家的创造都必须追溯他的原点,即你的绘画“第一步”体现出怎样的最初艺术经验,简单地说,你如何走上绘画道路的?
万成宣:我生长在芜湖县铁路边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时常到铁路边放牛,火车轰轰而过,看着老式的蒸汽火车头喷出的烟汽壮观无比,我常常看得发呆,一直看到烟汽完全散尽为止,我的想象似乎也在追随烟汽飘向空中,那时心里就有个梦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多好啊!处在八十年代初期,农村的生活条件极差,画画无处觅师,我至今还记得用极薄的草稿纸蒙在小人书上画水浒人物,从当教师的父亲那里偷偷弄点广告粉着色,用南瓜柄、骨头麻将刻印章,用泥巴捏人畜、做车船,闲暇的时间里忙得不亦乐乎。
恰巧国画家郑伊农先生和我同乡,他和我父亲交情很深,每次从合肥回乡探亲,都要到我家做客。一次父亲和他谈起我也喜欢画画的事,给他看了我画的东西,郑先生非常高兴,给了我很高评价,并嘱咐我要专门学习,打好绘画的基本功。从那以后,我追梦的兴趣更大了,一有空就躲进房间里刻刻画画。十五岁那年,被芜湖“乐闲印学会”吸纳为正式会员。
直到后来上了宣城师范,有幸遇到了彭龙羽先生,我写写画画的特长被他发现,从此真正走上了绘画之路。
记者:奚志兵校长说你是一个“好的老师”,说明你较好地处理了职业和事业的关系。
万成宣:教学和创作就是一种“台上”与“台下”的关系,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数年功”,美术教师和画家只是角色的不同,专业和文化方面的修养是一体的。难以想象,一个自己都不能创作的美术教师是怎样指导学生创作的?
记者:作为著名的北乡水乡,水阳这个地方对你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万成宣:水阳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除了水乡古镇都有的小桥流水、古渡岸柳以外,还有很多别处没有的特色,高高的圩堤、参差的滩涂、四季漂浮于水上的渔家都十分入画,我的许多创作都源自这片土地。2011年前后,我的系列写生、创作《在水一方》都是在金宝圩里挖掘的。
记者:你主攻油画,近几年也在尝试中国画,两者的关系如何?
万成宣:我认为两种绘画形式具有互补性,无论是运用哪一种绘画,单纯的技法是脆弱的,文化必须溶化在里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认为山水是智慧和道德的载体,在自然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用绘画寄托心灵是先人绘画创作的真实意图,国画需要的是学养、哲理和意趣;而油画本身讲求写实,重视观察与科学性的表现,努力用技法再现自然。解放前后,徐悲鸿先生就看到两种绘画的可溶性,他的教学体系里将“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这一观念牢牢地定格下来。今天,我们看到国画的表现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国油画的本土语言也在不断完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当代中国油画表现的影响日益明显,写意性增强,这也是我尝试中国画的原因。
记者:一个有出息的画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你的艺术主张及今后美术创作的计划?
万成宣:深入生活。我的老师彭龙羽先生多次告诫,要常常走出去,培养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没有生活感受的作品是打动不了别人的,我以此为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
向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几千年的文明脉络和人文认知,才凝结成我们这么优秀的民族文化,它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营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将西洋绘画学了一通之后再回看我们的民族绘画,更觉得高妙绝伦,我觉得自己应该把这种意识渗透到美术创作的骨髓里,创作有中国文化气韵的作品。
还有一点,就是本色做人。人品、品格非常重要,画如其人,你骨子里面透出的一种气,通过画面传递给别人,做不得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汪鸣)12月7日,记者在宣城市著名指画大师陈德美的家中看到,一幅指画“习大大”被装裱在墙面上,画上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几位国家领导人都被他画出来了,”业界朋友们络绎不绝地上...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