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宣城新闻 > 正文

石涛与西溪南(一)

来源:黄山日报 2015-05-22 21:48   https://www.yybnet.net/

□ 屯溪 吴军航

石涛(1642一1707),姓朱,名若极。号苦瓜、大涤子、清湘遗人等。清代四画僧之一。石涛一生游历很广,交友甚多。在他的经历中,我发现他对徽州西溪南村情有独钟。初略统计,石涛以西溪南村风景为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就有数十幅之多。1666年,他一来到安徽宣城,就交往了西溪南人寄居宣城的朋友。石涛与西溪南朋友们的友谊还体现出家族化和延续性的特点。他与朋友们交往的地点大多在外地,如在宣城、南京、扬州等城市。明清时期西溪南村人在外地活动的人的确很多,他们或经商、或从文、或做官,表现得非常活跃。石涛长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城市中,有机会与他们接触。同时,石涛年轻时多次驻足歙县,数上黄山,他也有访问西溪南村的机会。

·石涛向往的西溪南村·

石涛与西溪南村人的交友情况,我们能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石涛《清湘书画稿》中找到依据。他本人有诗曰:

“天都直耸四千仞,中藏三十六芙蓉。练江二十四溪水,争流倒泻兮朝宗。岑山砥柱中流溶,烟晴二溪声淙淙。松风堂在笼丛中,至今开合散天下。出人往往矫如龙,我生之友交其半。溪南潜口汪吴贯。君家得药好容颜,美髯鹤发双眸灿。慷慨挥金结四方,风流文采分低昂。默而不语神溟溟,琅然发歌声苍苍。儿孙满座皆英才,雄谈气宇生风雷。狂澜兴发中堂开,焚香洒墨真幽哉”。

诗句中的“溪南潜口汪吴贯”,指的是徽州歙县西溪南和潜口两个较大的古村落。石涛所交往的歙县朋友,有相当一部分就生活在这两个古村落里。当时潜口、西溪南两村的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又是通往黄山的要道。溪南是西溪南村的简称。村中以吴姓为主。笔者为了探讨石涛与西溪南村的关系,现就介绍一下西溪南村明清时期的一些情况。

西溪南村始发于唐代,到了明末清初时已初具规模。该村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村的北面紧临丰乐河,故称丰溪、又称丰干、丰南。西溪南村是歙县通往黄山南大门的水路必经之地。丰乐河发源于黄山汤溪,流经汤口,沿途有浮溪、曹溪、阮溪、容溪诸水汇合,然后流经西溪南村,继而通往岩寺、歙县县城、乃至杭州。明清时期,西溪南村文风鼎盛,徽商众多,经济繁荣。水路码头显得特别繁忙。该村还是全国的书画古董收藏重镇。著名的三希堂法帖当时就收藏在该村。村中还收藏有王羲之《平安帖》、杨凝式《夏热帖》、李成《平远图》、赵松雪《梨花白雪图》、倪瓒《东冈草堂》、《幽涧寒松》等书画真迹。在明清时期,一些知名书画家曾访问过该村。如著名书画家祝枝山、董其昌、陈继儒、黄钺曾多次来过西溪南村。尤其是祝枝山、董其昌在该村住有时日,也留下了一些作品。西溪南村当地还产生了新安画派的早期画家李流芳,新安画派画家吴龙、吴家凤等;大收藏家吴廷、吴桢、吴守淮等;文化名人吴士奇、汪道昆兄弟等。西溪南村周边景色优美,丰乐河两岸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最宜入画。

明清时期的西溪南村还盛行佛教。村中建有仁义禅院。在距该村五华里处的竦塘村,还有一座古刹名叫临塘寺。寺院的建筑结构与杭州的灵隐寺相似。西溪南村西面的金竺山上,在宋元时期曾建有保安寺。西溪南村一带因有远近闻名的禅院,可为僧人云游挂单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方便,因此,新安画派首领渐江曾多次来到西溪南村,在此观赏名人书画,饱览四季风光,即兴作画。如《江山无尽图》就诞生在西溪南村。

风景秀丽的黄山,在明清时期与西溪南村有着特殊的关系。当时西溪南村商人富甲一方。吴氏家族们曾经出巨资买下黄山山地。如明代西溪南富豪吴养春,字百昌,他的祖上“黄山多世业”,依靠做黄山的木材生意发家。吴养春的祖父吴守礼又客居扬州从事盐策。他家的资本积累数额十分惊人,遂资雄一方。吴养春与兄弟们分家时,他本人就分得了2400亩黄山山地。村中民间流传有吴百昌买进黄山八百里的说法。这些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但决不是空穴来风。

黄山的桃花源属于三十六源之一,下有桃花溪。明代后期西溪南吴氏在此建桃花庵,又叫药谷庵。桃花庵成为了清代西溪南吴氏的别墅。康熙初期,西溪南人吴之騄就在此庵中读书。吴之騄《桂留堂文集》卷五《黄山重修桃源庵记》有云:“康熙庚午,余避暑狎浪阁者匝月,属住僧冰琳鸠工补茸。”

这一时期,徽州知府曹鼎望的儿子曹鈖也在黄山桃花源读书。曹鈖号瘿庵,他文才出众,尤善绘事。著有《瘿庵集》、《黄山纪游》等文集。

石涛上黄山多次住在西溪南吴氏桃花庵中,并作有《桃花源白龙潭》诗:

高人修白业,朝对白龙潭。石上呼龙出,岩前构草庵。何以疗晨饥,采药常盈担。种桃不计岁,面壁遗尘贪。只明峰六六,莫辨径三三。从人问迷津,引手当指南。伊予忆仙源,梦寐怀幽探。辗转忽十载,春风乘舆篮。有幸晤芳躅,握手成长谈。一听鸣弦泉,再坐十笏龛。到此积虑消,胜览如沉酣。出阻在穷境,历险固所甘。天都晦风雨,何日舒晴岚?飞步出空外,鸾鹤与同骖。

石涛《桃花源白龙潭》诗写于康熙丙辰年,即1676年。此诗内容是他重游黄山时对十年前初游黄山的回忆。时年他三十五岁。据汪世清考证,诗中的“高人”是指桃源庵的住持和尚。他名叫冰琳,法名不详。石涛在《黄山八胜画册》第三册题款中也提到冰琳和尚。“桃花源白龙潭□□冰琳上人。苦瓜相尚济。”1669年,徽州知府曹鼎望的儿子曹鈖游黄山,即冰琳为之导引。

古代西溪南人喜好读书,有亦儒亦商的特点,从明代起,他们先后走出大山,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城市中创业发展。宣城是徽州通往芜湖、南京、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明代西溪南人首先就选择来到宣城发展。笔者十年前在西溪南村见过一块碑刻,碑文内容记载了西溪南人在宣城、湾址一带购买大量农田的事例。现在这块石碑已被旅游开发商收藏。

明末清初时期,宣城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这里聚集了一批文人,如梅清、梅之彦、梅无韵、梅履贤、梅文鼎、梅麟、梅庚、吴啸公、施润章、姜实节等。他们成立了诗社组织,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客居宣城的西溪南文人也参与了这些活动。石涛比梅清小十八岁,他刚到宣城,下榻在金露寺后,首先就去拜访梅清,并开始了与客居宣城的西溪南文人交往。

由西溪南与黄山、西溪南与宣城的诸多关系,再联系到石涛在宣城时期多次在黄山、歙县的活动情况,就构成了石涛早期与西溪南村人交往的大致框架。石涛在宣城生活的15年中,是他与西溪南村朋友交往的基础。他师法自然,以黄山为师,多次来到歙县境内活动的过程,也是他与西溪南村人接触的机会。之后,石涛在南京、扬州生活期间一直与西溪南村朋友们保持着友好关系。

(配文摄影:高莉莉)

新闻推荐

纵横通衢畅八方——“十二五”黄山市交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孙冯燕看公路——龙门岭隧道通了,从龙门乡到甘棠镇开车只要十几分钟;说铁路——合福高铁开通了,从屯溪到合肥只要一个半小时;望苍穹——国际航线开通了,从黄山到韩国...

宣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015-07-31 21:45
猜你喜欢:
坐上高铁去黄山2015-06-13 21:47
评论:(石涛与西溪南(一))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