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2日开始,短短三天时间,就让周伟刚觉得,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刚到40岁、出生于宁国市方塘乡方塘村的农民,在市电子商务协会的帮助下,和其他300多名会员一样,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搬上了”刚刚试运营的淘宝网 “特色中国·宁国馆”,并因此获得了比平日高出近5倍的销售量。
和销量增长相比,互联网的资金回笼模式,更让这个从事了6年传统销售的中年农民“震撼”:只需顾客收货后确认满意,电商就会将其事先支付的货款,直接打给卖家。这对于曾经饱受欠款困扰的他来说,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其实,早在去年12月,周伟刚就已经准备“触网了”。经过朋友的推荐,他将目光锁定在日访问用户峰值过亿的淘宝网身上,并通过了该网站规定的专业性考试,正谋划打造一家属于自己的网店。
“正好赶上这次宁国馆上线的契机。 ”周伟刚直言,当时他对如何选择产品、怎样和顾客交流等一窍不通。就在准备将打造网店的计划“缓一缓”的当口,他接到了市电子商务协会抛来的“橄榄枝”。
接到“橄榄枝”的,不止周伟刚一个。在整个宁国市,涉及农特产品生产、销售的30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网商,都受到了邀请。作为市政府与电商对接的“抓手”,由供销社牵头,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电子商务协会,主动挑起了对接的“担子”。
为让宁国馆如期“上线”、企业和合作社顺利“触网”,该市组建了宁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了“徽小皖”品牌。并以服务中心为依托,吸收企业、合作社、个体农户等为会员,在其与电商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渠道。
在宁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雷诺看来,“渠道是必须存在的”。他把公司的作用,比喻成现在的智能手机系统:诸如会员需要的 “基础培训”、“产品推荐”、“物流配送”、“小量仓储”等服务,都要通过他们的“平台”才能运作。
凭借“平台”的帮助,周伟刚的“网店”顺利起航。在商务协会专业人士的建议下,他将所售的特色农产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拍成照片放在网络上,不仅增加了销量,还获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山货”,“宁国不仅特产好,景色也很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宁国馆\’不仅能推销产品,也能向网友推荐我们的旅游和文化。 ”该市市长王普表示,正式“开馆”后,他们将进一步吸收网店卖家、农产品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旅游企业等服务商加入,探索“以销定产”的全新销售模式,推出“浪漫之旅”等旅游活动。
在协会的大多数会员眼里,试运营期间的“宁国馆”,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据统计,截至4月16日,该馆访问人数就已经达到40万,相当于该市的人口总量。会员们收到的支付金额更是突破了2000万大关。用阿里巴巴新农业发展部部长陈庆探的话说,“心怀梦想的农民,因此改变了人生。 ”
正如陈庆探所言,周伟刚正在向新的人生“迁徙”。他辞去了原先的工作,从老家隔壁的潘茶村,不断购进大批山货,又注册了商标,拉上全家人一起包装、发货。
本报记者王逸群
通讯员芮莹
新闻推荐
今年45岁的明章雷是宁国市西津办事处凤形村人,他创办的宁国市凤形章雷龙虾养殖场始建于2007年,经过六年多的发展,现养殖水面达50余亩,年产成品龙虾1.5万斤,优质龙虾苗5千余斤,有机鱼2万余斤,亩产值超过2...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