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地区,也是全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市之一。全市280万人,有45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3万余人,约占总人口的5‰,其中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辖有1个民族乡(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和2个民族村(宣州区沈村镇胡村回族村、宁国市云梯畲族乡千秋畲族村)。全市共有5家省级民族企业,其中华卫集团是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14年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千家培育百家壮大”工程中“百家壮大”企业。多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推进全市民族团结和睦、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正确导向,积极营造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浓厚氛围
民族工作无小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要工作。宣城市上下高度重视上级民族工作会议及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4月初,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工作例会分别听取了关于贯彻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暨省政府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会议精神的汇报,研究同意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5个方面的工作。宣城市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市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传达学习了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全市民族工作。印发了《关于表彰2014年度“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通报》,表彰了38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辖有民族乡村的宣州区和宁国市也开展了表彰活动;保障了发展资金,市本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由之前的每年40万元增加到每年70万元。市直各单位结合创建工作,积极向民族乡村拨付帮扶资金。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组织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深入民族乡村、民族企业和民族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就制定宣城市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实施方案听取基层意见建议。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建立了促进民族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办了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和实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二、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推动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宣城市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开启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近年来,宣城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多措并举、上下联动,使得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大力加强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宣城市以乡村主干道修建和硬化、电网、农田水利、安全饮水项目等为重点,扶持民族乡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云梯畲族乡村组道路、户户通、林区道路以及胡村回族村户户通覆盖面逐步加强。民族乡村供电、通讯、水利、饮水安全等设施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是持续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和支持云梯畲族乡和胡村回族村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不断优化民族乡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结合实际,云梯畲族乡积极发展毛竹、早竹、笋干竹、山核桃种植及农特产品深加工,并突出民俗文化特色,着力发展畲族风情旅游。胡村回族村利用丘陵山区和临南漪湖的优势,重点发展畜禽和水产品养殖业。
三是有效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宣城市按照“民族特色有形化、经济发展项目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工作思路,从特色民居保护与建设、特色产业和居民收入、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民族文化保护、民族关系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大力加强千秋畲族村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建设工作,使得该村寨畲族特色得到彰显、探索出的“政府引导、产村一体、村企共建、社会参与、村民受益”做法得到各级肯定,使得“云梯模式”得到积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围绕两个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宁国水泥厂、安徽宣城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海进江煤炭运输招议标公告
为做好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宁国水泥厂、安徽宣城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国厂”、“宣城海螺”)海进江煤炭运输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选择经...
宁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国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