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宁国涌现出了夏鼎湖、陈宗明等一批民营企业家,中鼎、凤形等基础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在宁国形成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15年9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下简称“宁国基地”)为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该基地立足于密封元器件、高端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领域,已有规模以上企业12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1家)。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
整合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领域,宁国基地立足密封元器件、高端机械基础件、电子元器件三大产业,设立之初,就明确提出“龙头企业带动、协作企业集聚”的联动发展战略,积极扶持中鼎、聚隆、凤形、亚新科、保隆等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其中,中鼎集团是宁国基地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龙头企业。2015年,中鼎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43.5亿元,位列“中国橡胶制品行业排行榜第1位”。
目前,宣城宁国基地共有核心基础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12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1家。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环节,该基地制定企业“招商地图”。2015年以来,围绕三大领域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链逐步健全,“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跟进、关联企业配套”的产业梯队逐步形成。
加大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这其中,“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放在了首位。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的创新水平和质量一直是宁国基地众多企业奋斗的目标。
2015年,企业在宁国市“百亿企业、百亿产业、百企升级”的带动下,紧紧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三大产业领域,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2015年,凤形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新增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发明专利73件;新增8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宁国市东波紧固件有限公司主持参与了5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2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宁国飞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1项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基地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型(试点)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28个。
力争四年后冲刺千亿元
2015年,宣城宁国基地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9.2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税收12.2亿元,同比增长17.3%。
前进的步伐不会停止。“十三五”,宁国力争将基地打造成具有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效益的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群;到2017年,基地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产值达380亿元以上,税收达13亿元以上;到2020年,基地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产值在2017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800亿元,税收17.5亿元,冲刺1000亿元,税收不低于18亿元。努力形成“1+N”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着力构建“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聚发展示范基地。
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宁国市已编制完成《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宁国市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振兴规划》《宁国市高端铸件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主要任务。黄剑 本报记者 曹庆 摄影报道
安徽聚隆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基地供图)
新闻推荐
女儿重病母亲发朋友圈求助 数百名合肥市民献爱心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