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不少地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不少农民都习惯将大量的秸秆堆在田间焚烧,产生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
日前,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宣城市通过实施省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不仅有效遏制了秸秆焚烧,还让秸秆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徐文宣
秸秆利用,从“包袱”变为宝贝
“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就是通过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将之前农业生产中废弃的秸秆从包袱变成宝贝。”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宣城市目前已在四大方面对秸秆进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今年更是接近九成,达到88%。
“主要就是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机装备、农业技术在秸秆还田中的集成应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工作人员介绍,为加快推进以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油菜主产区推广免耕机播等成熟技术。宣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稻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秸秆灭茬机、秸秆掩埋深翻犁等秸秆还田适用机械装备和大型少免耕直播设备。2017年全市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了155万亩。
同时,在饲料化利用方面,宣城市在宁国、旌德、绩溪等养殖重点地区鼓励和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全市现有养牛规模企业72家,养羊规模企业245家,年利用农作物秸秆量7万吨左右。
在基料化利用方面,宣城是安徽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现有食用菌专业生产企业、合作社25家,规模化食用菌栽培大户120多户,年利用棉秆、麦秸、玉米等秸秆4万吨左右。
宣城市还积极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工程。记者了解到,今年宣城市在宣州区建设了一处年消纳农作物秸秆3000吨的大中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目前已经完成发酵罐、储气柜、沼液池基础工程建设,并积极推进户用沼气池改造。大力推广以秸秆为原料制沼气技术,同时推进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全市7个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配套推广700台生物质户用气化炉。目前已全部建成。”
“绿色经济”,产业链已逐步形成
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不仅有效遏制了秸秆焚烧,让秸秆变废为宝。也让秸秆综合利用率产业体系在宣城市逐步形成,产生绿色经济效益。
据介绍,目前宣城市已有各类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400家左右(年利用量超过1000吨的重点企业达23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元化综合利用体系。
而以安徽鼎梁、安徽环态、安徽盛昌、广正能源为代表的广德县生物质加工利用设备制造基地,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产品畅销江浙等10多个省市,还打开了东南亚市场。
宣城司尔特利用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生产全元生物有机肥绿色集成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达产后,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5万吨,产出全元生物有机肥5万吨。
新闻推荐
昔日落后“城中村” 今朝改革“先行区”——津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纪实
人口结构复杂,集体产权不够清晰,经济社会发展处处受限。这是宁国市南山街道津南村的昨天。失地农民成为手握股权的股东,看不见摸不着的集体资产成为农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被闲置的大块空地将可能建上...
宁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宁国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