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政协副主席章明安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是传统中药材原产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大发展,该市中药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万亩,总产量2938吨,一产产值0.86亿元。但随着对药材品质的严格监管,外地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宁国中药材在种植、销售、加工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愈加突出,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
笔者经过深入调研,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利用好宁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最终达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目标。
强化战略思维,明确发展方向。一要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理念,成立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二要完善机制。组织专业人员摸清家底,出台《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政府重视、部门推动、乡镇主抓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三要做好保障。积极引导金融、保险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帮助解决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环节的资金不足和产值保障问题。
重视强链补链,夯实发展基础。一要突出基地建设。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暨“三变”改革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广“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专业市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二要发展加工企业。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开办中药材加工企业,专项招商引进具有粗加工乃至深加工能力的中药材企业,提高以本市道地中药材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三要健全销售网络。建立二至三个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充分利用互联网+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为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提供交流平台和信息网络服务。
强化源头管理,提升药材品质。一要做好原生品种保护与选育。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中药材企业及合作社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药企合作,重点围绕本市道地或优势中药材品种,采取定点保护和仿野生抚育保护措施,保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不断丰富人工种植道地药材品种,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品质。二要推广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加大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对标准化种植、加工户的奖励力度,切实提升以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同时,支持和指导中药材行业协会工作开展,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三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积极争取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人员来宁进行中药研究开发,与企业、合作社共建中试基地、推广基地。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全市现有中药材从业人员“再学习”工程,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转变为种植经销科技户。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壮大从业人员队伍,提升从业人员水平。
重视品牌塑造,抢占市场优势。一要完善品牌使用机制。在积极开展本市大宗中药材品牌认证申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产业监管体系,制定《地产中药材购销管理办法》,强化中药材质量检测机构职能,免费开展以中药材主要成份、重金属、农药残留为主要项目的质量检测工作,严把质量关,检测合格的产品方由行业主管部门授权准予使用品牌标识。二要加大品牌保护和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扰乱中药材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组织协调、行业咨询、标准制定、监测研究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宁国道地药材的品牌保护。强化宣传营销,开展道地药材“宁五味”或“宁八味”评选工作,宣传打响一批宁国道地中药材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敬波通讯员胡起)近年来,宁国市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多部门联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险基金专项行动...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