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 名山新闻 荥经新闻 汉源新闻 石棉新闻 天全新闻 芦山新闻 宝兴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雅安市 > 汉源新闻 > 正文

秦国灭掉韩国后 催生大量韩姓人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5-27 02:06   https://www.yybnet.net/

姬万画像

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公元前1048年,即位9年的周武王举行讨伐商朝的誓师仪式,到会的各路诸侯和部落首领有800多人,史称“八百诸侯会盟津”。周武王夺得天下后,加封众多诸侯,这些大大小小的诸侯纷纷建立国家,为后世中国的姓氏奠定了基础。因为许多诸侯国灭亡后,其遗民以国名为姓,沿袭至今。韩姓,就是出自封地地名和国名。

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透露,如今的韩姓总人口大约有815万,是全国第29大姓。韩姓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有104万多,四川的韩姓人口没有进入前十。但另据韩姓研究者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目前海内外的韩姓总人口有近2000万人,四川的韩姓人口已经超过100万人。

“韩”字的释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韩”字是一个形声字,原字形由“倝”(gàn)和“韦”组成,“倝”为声,“韦”为义。原字形在繁体字“韓”的右上多了一个“人”,后来俗写时省去,经过简化成了现在的字形。但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人”。

“韩”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如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是比较罕见的。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说法。

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韩”字的解释是:“韩,井垣也。”

“井”很好理解,就是水井的意思。“垣”呢?“墙也。”井垣的意思,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木栏。

许慎为什么要把“韩”字解释为井垣?这得从“韦”字上来说。

“韦”字的解释较多,其中一种为:“计算圆周的量词。通围。”

再从“韦”字在甲骨文中的形状来看,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口”,上为“五(去掉上面一横)”的变体,下为该字的反写形状。

“韦”字的这个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很相似(中间的“口”字可以看做是水井)。

龙山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左右。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今河南汤阴县白营镇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

井的四壁用“井”字形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

再结合“韦”字“围”的解释来看,“韦”字与水井的关联度极高,可以说是从井的圆周而衍生出来的含义。

许慎对“韩”字的解释,就能说得通了。

那么,是谁打井的呢?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认为,是一个叫韩流(韩荒)的氏族。

《山海经》记载,黄帝和元妃嫘祖的二儿子昌意,被贬到若水(今四川汉源县境内),昌意生了一个儿子叫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

《山海经》的这个记载,与《史记》的说法不同。

《史记》说颛顼是昌意的儿子,而非孙子。这里不过多纠缠争议。

韩流所在的氏族,就以他的名字为名。韩流的得名,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

有研究者认为,韩流氏族就以韩为姓,由此诞生了第一批韩姓人。

这种说法是一种附会,很不靠谱。那个年代的人,基本上还没有固定沿袭某个姓的意识。

从韩流的得名可以知道,他是因为发明水井而被称为韩流的。假如他发明的是马车,那他就不会叫韩流,而叫马车了。

再来看第二种说法。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为“韩”字的本义解释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即从被第一种说法忽略的“倝”字和“韦”的另一种解释入手。

“倝”是一个会意字,只有一个意思:形容太阳刚升起时光芒四射、闪耀的样子。它用在“韩”字里,既贡献读音,也贡献含义。

“韦”字的本义是熟兽皮,即兽皮去毛熟治的皮革。

清朝文字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解释说:“(兽皮)熟曰韦,生曰革。”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皮革”,意即由此而来。

“倝”和“韦”合起来组成“韩”字,本义是鞣制皮革、加工皮衣。

古代有以此为职业的一个氏族,遂以“韩”为氏族名称,居住地被称为韩,建立的国家也称为韩,最终以韩为姓。

至于这两种说法谁更靠谱,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不作定论。

韩姓的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

韩姓的第一个渊源,出自姬姓。

根据以往我们所报道的姓氏渊源,想必大家已经猜到韩姓与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韩国关系紧密。

这种想法没错,但不能说是全对,因为在这个韩国之前,还存在一个韩国。

周武王之子韩侯 曾经建立一个韩国

周朝灭掉商朝,紧接着又平定管叔、蔡叔、霍叔与商纣王儿子武庚的“三监之乱”后,在摄政周公旦的主持下,在前期分封的基础上,再次大分封。

周武王除继承其王位的长子姬诵周成王外,还有邘叔、叔虞、应侯、韩侯(名不可考)4个儿子。

韩侯是周武王的小儿子,被封为侯爵,封地在韩地(即韩原,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即古韩氏族居住地,韩侯建立的侯国被称为韩国。

对于这个韩国,史籍和相关文献记录甚少。好在《诗经·大雅》中收录了一首《韩奕》,得以让我们了解一些情况。

《韩奕》可以说是一首叙事诗,讲述周宣王时的韩侯,到京城朝拜周宣王受到赏赐,又娶了周厉王的外甥女、蹶父的大女儿韩姞回到韩国,并被任命为统率北方诸侯的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从《韩奕》中,我们可以看出,周宣王时的韩国,还是很不错的,能做一方诸侯之长,没有一点实力,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谁能服你?

不过,韩国有个强大的邻居叫晋国。晋国可不管韩国这个邻居具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脉,在公元前757年把韩国给并灭了。

只存在200多年的韩国亡国后,是否有国人以韩为姓?答案是无从考证。但韩国遗民被西迁到了今陕西韩城市南。

姬万获封韩地为食邑

韩国被灭后,这块土地的新主人是谁?这人的来头就很大了,他是后来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先祖姬万。

因被封在韩地,后世子孙确立韩姓后,他又被尊称为韩万。他死后谥号“武”,又称韩武子。

说到姬万,得从晋国的“家事”说起。

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即唐叔虞。

周成王“剪桐封弟”,把刚被灭掉的唐国土地封给叔虞。叔虞在唐地建立侯国唐国,所以他被称为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也称姬燮父)继位。姬燮继位后,把国都迁到晋水之傍,把国号改称晋,这就是晋国。

晋国第九任国君晋穆侯有姬仇、姬成师两个儿子,都是他和夫人齐姜嫡生的,姬仇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掌握朝政大权的弟弟殇叔(名不详)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夺取了晋国国君位子。

晋国嫡长子继承制第一次被打破,太子姬仇出奔他国避难。

4年后的公元前781年,姬仇在弟弟姬成师的帮助下,袭杀殇叔,自立为晋君,是为晋文侯。

殇叔被追谥为“殇”,这也是他在历史上得名的由来。

这次争夺国君之战,为晋国后来长达67年的内战埋下了祸根。

公元前746年,执掌政权35年的晋文侯去世,儿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

晋昭侯把叔叔姬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曲沃县),姬成师被称为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受封曲沃时,已经58岁了。

曲沃桓叔有德行、有才能,威望高,很多有志之士都去投奔他。

在曲沃桓叔的苦心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超过晋国都城翼城。

实力不断壮大,曲沃桓叔的想法也多了起来:做晋国国君的感觉是怎样的?他萌生篡夺晋国国君位子的念头。

为了这个念头,曲沃桓叔家族奋斗了3代:曲沃桓叔抱憾而死、儿子曲沃庄伯也没看到胜利的曙光那一刻、孙子曲沃武公终于在公元前678年灭掉苟延残喘的晋国公室,成为晋国的新主人。曲沃武公也被称为晋武公。

曲沃桓叔有姬鳝、姬万两个儿子,姬鳝为嫡长子,即曲沃庄伯,姬万是庶子。

姬万的主要贡献是为侄子曲沃武公攻打晋国。

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进攻晋国翼城,姬万为御戎(曲沃武公的战车司机),大将梁弘为车右(曲沃武公的战车保镖)。

这一战,晋国国君晋哀侯被活捉。第二年,曲沃武公杀死晋哀侯。

曲沃武公夺取晋国天下后,叔叔姬万成为大夫,获封韩地(韩原)为食邑。

姬万死后,他的儿子姬赇伯(又名伯胜)继承位子,同时也是家族领袖。

姬赇伯死后,儿子姬简承袭位子。

姬简自愿当秦国俘虏

到姬简时,是晋献公当政,晋国的国内形势有些复杂了。

晋献公姬诡诸是晋武公的儿子,而此前的曲沃桓叔、曲沃庄伯还有不少儿孙,他们成为新晋国的公子、公孙,姬万可以说就是曲沃桓叔的公子之一。

那些公子、公孙们继承了曲沃家族作乱的传统,手握重权,对晋国政权虎视眈眈,暗中结成历史上所说的“桓庄之族”政治集团,晋献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公元前669年,大夫士蔿对晋献公说:“公子们人数很多,不除掉他们的话,将会发生祸乱。”

士蔿的话,坚定了晋献公的决心,他派人把“桓庄之族”的公子、公孙们全部诛杀了。

姬万生前曾对家族立下了一个不是规矩的规矩:不管谁当政,一定坚决拥护。

姬简自然也是遵循祖父的这一做法,所以在“桓庄之族”被晋献公屠戮时,他的家族没有受到波及。相反,在晋献公重组权力时,姬简受到了重用。

晋献公死后,晋国出现动荡:此前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往国外。

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惠公。

姬简按照家族传统,对晋惠公政权也是坚决拥护,由此成为晋惠公的重臣。

晋惠公当上国君后,对秦国背信弃义,在国内滥杀大臣,不仅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连国内的老百姓都不服他。

公元前645年,饱受晋惠公“放鸽子”的秦穆公,率军大举进攻晋国。

晋惠公认为晋国国力强过秦国,所以根本不虚秦军。没想到,晋军连吃3个败仗,秦军打到了姬简家族所在的韩原。

晋惠公决定亲自出战,双方在韩原展开决战。

作为晋惠公的重臣,战争又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姬简自然始终陪伴在晋惠公左右出谋划策。

战斗前,晋惠公派姬简去侦查秦军的情况。

姬简回来后,很悲观地告诉晋惠公,秦军兵力虽然比晋军少,但愿意战斗的人比晋军要多一倍。

天真的晋惠公不解地问:为什么?

姬简说,您当初流亡在秦国,人家资助了您;您回国,人家又出力;我们闹饥荒时,人家二话不说送来粮食。而您呢?不但没有履行当初割让土地的诺言,反而在秦国闹饥荒的时候拒绝援助人家。

秦国之所以来打我们,就是因为您恩将仇报。所以,秦军将士斗志昂扬,我们的将士士气低迷。这样的仗,怎么能打得赢?

晋惠公很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匹夫都不能容忍被人羞辱,何况是我们晋国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怕他作甚,打哦!

晋惠公拟了一份战书,叫姬简给秦穆公送去。

战书中,晋惠公叫秦穆公赶紧乖乖地撤军,不然的话,就只有干一架了,哼哼!

秦穆公也不虚,回话说,你说打就打嘛,呵呵!

姬简的心情跌落到了冰点。他摇头叹气地说,这一回自己能当俘虏而不是被杀,就很知足了。

姬简说中了,只是他不是被俘虏,而是甘愿做俘虏的。

因为这一仗,晋惠公被俘虏了,姬简出于忠心,陪伴晋惠公作为俘虏到了秦国。

晋惠公不久被放回晋国,公元前637年去世,太子姬圉继位,是为晋怀公。

在这期间,姬简去世,儿子姬舆(姬子舆)继承家族领袖的位子。

姬厥改姓韩 成韩姓史上重要人物

第二年,公子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重用跟随他落难的如赵衰等人,姬简家族此前是拥戴晋惠公的,而且姬舆资历很浅,年轻的姬舆无法进入晋文公的权力集团,在朝中地位低落。

在这样的形势下,姬舆郁郁不得志,很快去世,留下幼子姬厥,家族淡出晋国的政治舞台,并由此中落。

这时,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仁慈宽厚的赵衰。

赵衰把姬厥接到家里抚养,贵胄之后沦为赵氏家臣。但姬厥并没有在赵家受到歧视,赵衰甚至把他当作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姬厥是韩姓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他,改为了韩姓。

或许,从姬姓改为以祖先封地名的韩姓,就是要与晋国宗室划清界限,他将从头开始,用能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有学者认为,韩姓历史上第一个姓韩的,就是韩厥。这个观点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在韩厥之前,历史上有上古人物韩流、神仙韩终,还有夏朝时的韩浞(寒浞),被西周灭国的古韩国人,韩厥的先祖姬万,为什么这些人不是第一个姓韩的呢?

仔细分析不难知道,韩流、韩终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否存在不确定。韩流是名,并非是姓。韩终是神仙,神仙能结婚生子吗?韩浞在少康复国后被杀,其“子孙皆殁”。

古韩氏部落建立的方国和周武王幼子韩侯建立的韩国,其后人是否姓韩很难考证。如今韩氏流传下来的家谱中,都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姬万虽然被封在韩原,但他仍姓姬,一直到姬舆,都姓姬。只是韩姓后人尊奉他为第一代先祖,相当于是得姓始祖,所以才尊称他为韩万,不然就会被人误会——韩姓人怎么尊奉一个姬姓人为始祖?

不管争议如何,我们已经确定,从韩厥开始,晋国的韩姓家族出现了。

韩国灭亡 韩姓人大量出现

经过韩厥的努力奋斗,韩姓家族逐渐在晋国崛起。

又经过韩姓家族数代人的打拼,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韩虔建立韩国,是为韩景侯。

在三分晋国而成的赵、魏、韩国中,韩国的实力是最弱小的。

公元前230年,秦军攻打韩国,韩国勉强凑够5万士兵迎击,结果被秦军打得喊都喊不出来。

无奈之下,韩王安只得投降,韩国就此灭亡,是战国七雄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秦国以韩地建颍川郡,郡治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市)。

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迁离韩国,软禁在陈县。

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故都新郑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

叛乱平定后,为根除祸患,韩王安被处死。

灭国后的韩国宗室和国民,多以故国名为姓,称韩氏。韩氏族人大多聚居在秦、汉时期的颍川郡一带。

据《广韵》和《元和姓纂》等姓氏典籍记载,韩国灭亡后,另有一部分人迁往江淮流域(大致在今安徽、江苏一带)。因江淮当地方言“韩”、“何”发音相近,把“韩”说成“何”。

久而久之,这些从韩地来的人将错就错,改姓何了。所以有“自古韩何是一家”的说法。韩姓第二个渊源:出自董姓

韩姓的第二个渊源,出自董姓,董姓为“祝融八姓”之一。这个说法是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中提出来的。

《史记·楚世家》记载,帝喾时期的火正吴回,他的儿子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女嬇,女嬇怀孕3年都没生产。

后来,女嬇在族人的帮助下,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剖腹产手术,生下了6个儿子。

《世本·帝系》说:“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惠连是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因住在董地,所以以董为姓。惠连后来住在韩地,也就是今山西汾河下游的永济市韩阳镇,他的后裔中的一支形成韩氏族。

韩氏族在夏朝时是侯国,西周初期被灭,子孙以国名为氏。

韩氏族人失国后,开始了迁徙。他们中的一支经今河南安阳市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县的韩城,后来又东迁到辽宁昌图县,由辽河进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韩姓第三个渊源:汉化改姓

与中国其他大多数姓氏一样,韩姓也存在着大量的汉化改姓情况。

西汉元封2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远征由原战国时代的燕国后裔创建的卫满朝鲜国。第二年,卫满朝鲜被灭亡。

卫满朝鲜大司马韩陶(韩阴)在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被攻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汉武帝封为荻苴侯,封地在今江苏灌云县一带,称荻苴国。

韩陶家族及其属下,从朝鲜迁到封地居住。后世子孙在江浙地区繁衍生息,逐渐融入汉族,成为韩姓的一支。

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出大汗氏、破六韩氏部落。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复姓改为汉姓。

因“汗”与“韩”音相近,出大汗氏改为单姓韩姓,破六韩氏也改为韩姓。

进入明朝,朱元璋下令禁止用少数民族的姓氏,许多少数民族为此改为汉姓,其中包括韩姓。

山东禹城市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记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

这支回族韩氏在元朝至正元年(1341)从今青海循化县迁入山东禹城市一带。明永乐2年(1404),迁到韩家寨,其后裔子孙就以居地名汉化为韩姓。

明景泰2年(1451),西域回回族人卜尔者丁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韩姓。

西域人实哈塔,原是安息(今伊朗)人,精通天文数术,朱元璋赐其姓为韩姓。

明朝时,今甘肃临夏地区的羌族大土司可汗氏,改姓氏为韩姓;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安韩氏,将原姓氏省文改为韩姓。

到了清朝,蒙古族哈勒图特氏、吉喇特氏,鄂温克族、满族哈尔卡拉氏,满族哈勒塔喇氏、哈斯呼哩氏、韩佳氏、罕扎氏、罕古拉锦氏、翰颜氏、赫济哩氏、金米特氏、颜济哩氏,锡伯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哈尔卡拉氏等,也都有改为韩姓的。

此外,在今保安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韩姓人,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韩姓,世代相传至今。

新闻推荐

助农增收新模式 合作社联合开出致富花

采摘樱桃樱桃成熟“单丝难成线,独木难成林”。农民联合起来组建了专业合作社,而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掌握少量资源的单个...

汉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汉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北海队首次夺冠2018-05-23 08:00
评论:(秦国灭掉韩国后 催生大量韩姓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