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独自应对“吃饭”和“交朋友”难题
“淘淘”和“张想”相继放归,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从“扩繁保种”发展到“野外小种群复壮”新阶段
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当天揭牌,是国内首个大熊猫放归基地
本报讯(记者 熊筱伟 王飞)11月6日上午11时33分,在雅安市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胖乎乎的大熊猫“张想”不紧不慢地走出笼门。12分钟后,它消失在新建的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密林中。历经两年的野外生存技能培训,“张想”成为第一只放归野外的人工繁育雌性大熊猫。
此前的培训中,“张想”一直和母亲在一起。第一次独立生活的“张想”,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黄炎介绍,解决好“吃饭”和“交朋友”的问题,是“张想”的头等大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竹子以石棉玉山竹为主,与“张想”平日习惯食用的卧龙当地竹相比,直径更粗。“短时间内,它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张想”还要学会与当地野生大熊猫“交朋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现有10余只野生大熊猫。黄炎表示,大熊猫虽为独居动物,但在发情期与寻食时,个体间也会出现“交集”。应对不当,可造成严重后果。2007年2月,我国第一只被野外放归的大熊猫“祥祥”,在与卧龙自然保护区当地的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时,从高处摔落致死。
大型野生动物放归,在国际上都堪称难题。黄炎介绍,国外统计野生动物放归成功率仅约10%。而大熊猫受繁殖能力低、食性单一等限制,放归难度远高于其他动物,“将有专门的监测队伍,对‘张想\’进行跟踪监测。”
既然那么难,为何还要放归?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一年前放归的“淘淘”一样,放归“张想”,有助于野外大熊猫基因交流。在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现状下,交换血缘、保持遗传多样性,将有效防止小种群衰退和灭绝。此外,用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补充野外种群,也是恢复和重建其野生种群的重要途径。作为第一只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黄炎推测,“张想”参与野外种群繁育的几率更高。
大熊猫“淘淘”和“张想”相继放归自然,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已从“扩繁保种”发展到“野外小种群复壮”新阶段。黄炎表示,卧龙野化培训基地已建立共7只2岁以下的大熊猫野化放归梯队,“最快将在明年进行新的大熊猫放归”。
在放归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小相岭大熊猫放归基地”揭牌仪式。这是国内首个大熊猫放归基地,也是全国范围内将建立的4个大熊猫异地放归基地之一。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在四川展馆,来自雅安的周氏三姐妹赚足了人气,她们是“三胞胎”,又同为茶艺师,三姐妹有着惊人相似的外表。在乐山展区,哈哥兔肉干、福禄干巴牛肉、苏稽米花糖、金口河黑鲍茸、峨边梦笋组成了“...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