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本报记者 王成栋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以下简称四调)结果。这些调查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呢?调查结果将如何用于下一步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记者走访了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
调查方式:“咬节法”+DNA识别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介绍,由于野生大熊猫活动隐蔽性极强,很难实现“面对面登记”。本次调查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的粪便上。调查主要采取“咬节法”,对野生大熊猫的粪便情况进行研判,得到大熊猫数量和个体的性别、年纪,“只有1.5岁以上的大熊猫才会采食竹子,所以低于这个年龄段的幼体并没有纳入本次调查范围。”
李德生说,大熊猫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将主食箭竹咬断后,口腔只做粗加工,然后在消化系统稍作停留便排出去。
在专业术语中,大熊猫粪便中的这些竹茎被称为“咬节”,而咬节上会带有大熊猫的生物体征。技术人员通过测量咬节的长度,就可以区分大熊猫个体。
本次调查中,DNA识别技术也被引入。“这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只能判定三天以内的粪便。”一位参与野外调查的省林业厅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才会带有一层黏膜,中间有大熊猫的遗传信息。
当然,大熊猫的粪便也不好找。李德生介绍,除了大熊猫本身的活动特性导致粪便分布极为隐蔽外,粪便如暴露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技术人员只能漫山遍野寻找新鲜“熊粪”。
重点关注:新增活动区和栖息地
为开展全国大熊猫第四次调查,四川省于2011年组建四川大熊猫调查队,并于当年10月开始工作,2013年年底完成了野外调查。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调查队对全省大熊猫可能分布的县(市、区)进行了排查。
对比以往三次调查,本次调查呈现出新特点。
首先是对于野生大熊猫新增活动区域的调查。省林业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三调已经过去十多年,野生大熊猫活动区域的变化很大。仅在2014年以前的十年间,四川省就新增了6个野生大熊猫活动县(市、区)。在四调中,这些新增的县(市、区)成为重点关注区域,“新增活动区域为什么能够吸引野生大熊猫前往?这对于研究大熊猫野化放归很有参考价值。”
其次,更强调对于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调查。该工作人员表示,栖息地植被、主食竹分布和生长状况、分布区社会经济状况、保护管理状况及圈养种群状况等,是研判栖息地及周边整体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未来行动:在雅安建大熊猫国家公园
2月28日下午,本报记者致电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道路、矿山、水电站等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割裂而造成的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野生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因素。此外,各野生大熊猫分布区保护基础薄弱、人类活动加剧等,也在威胁野生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国将探索在四川、陕西、甘肃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在雅安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大熊猫迁徙地保护的步伐,同时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强化野外放归,以促进野生种群的复壮。
新闻推荐
“大数据”分析显示,去年3月至今年3月,分级诊疗话题持续升温,代表委员建言——数据映民生□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张立东“分级诊疗”成为代表委员们涉及医改的建议、提案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川报观察客户...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