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付永
近日,四川大学生情侣养鸡创业的故事引起舆论关注,之所以受关注,是这对情侣的选择挑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他们中一个人放弃万元月薪及保研机会,另一个人放弃留学法国的机会,一起回家乡办起养鸡场。
我想这对情侣如果办的不是养鸡场,而是一家“高大上”的公司,受到的舆论关注可能就会小很多。养鸡这种在一些人看来有些土的事情很难和一些高学历的人相联系。养鸡似乎也很难和创新有较大关联。其实,只要有点子、有思路、有魄力,任何人都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什么样的企业都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要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的新引擎之一,重要的是激发亿万人的创造力。
不必强化创新创业者的身份属性,这个世界,一切都有可能。数年前,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的新闻,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并引发人们关于此行为是否浪费人才的讨论。数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陈生也进入养猪行业,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广州开设了近100家猪肉连锁店,营业额达2个亿。不过,这一次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名校毕业生该不该卖猪,而是探究他何以能在猪肉行业取得巨大成功。其实,在普通行业里,也大有创新空间,虽然大家都在卖肉,但是在营销环节,定制化的精细化营销让陈生取得了成功。
一些人对创新创业者的身份过分关注,其实也是一种浮躁。务实是创新创业的基础,10多年前,即便再高明的预言者也难以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伯乐,只有适当的土壤,创新创业才可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创业、创新仍然大有可为。在雅安,茶叶、猕猴桃等生产条件是一流的,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营销环节上做出变革,如何在品牌的培育上进行创新,便有许多文章可做。
互联网思维正在消弭身份和行业的界限。创新创业不再只是高学历人的事,过分强调其中的身份属性,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落后于时代发展。创业不分高低贵贱,小本生意和办高新企业都是创业,这些创业都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和生存,都创造了价值。把捡破烂生意做到100亿的中国金属再生资源 (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大和小、传统和现代的定义都有可能被随时颠覆。
正风生水起的互联网+,实际上要增加的就是在虚拟经济之外的实体经济变量。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其核心要义是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为传统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再联想到那对四川大学生情侣,他们如果在生产和销售的某个环节上做出改善和变革,相信同是养鸡,只要境界不同,方法迥异,自然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宇男)连日来,四川省各地阳光照耀,气温经常飙上30℃,不过临近端午节,雨水又要来关照。记者6月17日从省气象台获悉,18日和19日雨水将关照川西高原和攀西部分地区,攀枝花、西昌、马尔康、康定...
雅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雅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