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时他为灾区捐赠5吨煎饼——
□本报记者 李丹 文/图
“芦山地震时,他给灾区捐赠了上万斤煎饼,现在,他的煎饼卖到了成都。”11月18日,辽宁市民李女士向本报民情热线(028)86968696打来电话,讲述了80后大连“煎饼侠”2013年为芦山地震灾区捐赠煎饼的爱心义举和他的创业故事。
20日,在成都市交大路的一家大型超市里,记者见到了身穿黄色短袖T恤的80后大连小伙杨龙。当天,他带着他的煎饼正式登陆四川卖场。
杨龙的煎饼最早运到四川是在2013年4月。当时,芦山“4·20”强烈地震刚刚发生,杨龙给地震灾区捐赠了近1.3万斤煎饼,那是他的工厂一天的产量。
地震时
“煎饼侠”捐赠灾区万斤煎饼
今年33岁的杨龙在辽宁省大连市开了一家煎饼加工厂。说起2013年给芦山地震灾区捐赠煎饼的初衷,杨龙说,他就想力所能及地为灾区同胞做点事,“泡方便面需要开水,煎饼直接就能食用,灾区同胞应该用得上。”地震当晚,杨龙就组织员工连夜赶制出1万斤大煎饼,但因为当时灾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受限,“没有联系到运输单位,只能卖掉。”
2013年4月25日,在与志愿中心取得联系后,杨龙再次加紧赶制煎饼。工人们一天一夜忙碌制作出的煎饼,被分装成1万份小包装,总共装了160余箱。随后,这批煎饼和其他救灾物资一起抵达四川。“这些就是当时捐赠的煎饼。”如今,杨龙的手机里仍然保存着当年的照片。照片里,工人们正在把装满煎饼的盒子排好,每个煎饼外包装的盒子上,都贴着一张煎饼食用方法和生产日期的标签,还写着“愿雅安人民平安健康,向在一线奋战的全体工作人员致敬!——来自大连的祝福与问候。”
杨龙说,煎饼送出去后不久,他接到了来自雅安的电话,说煎饼很好吃,问哪里可以买到,“帮到了受灾的群众,我捐赠的目的就达到了。”
创业中
80后小伙骑车跑出千万年收入
2013年,杨龙和他的煎饼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创业栏目。
这位80后“煎饼侠”祖籍山东,煎饼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2002年,杨龙从厨师学校毕业后进入大连一家星级酒店,每月工资5000多元。但2003年,杨龙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家帮母亲卖煎饼:“母亲的煎饼很受乡亲们欢迎,要是全大连人都吃我家的煎饼,那得赚多少钱。”
从一辆自行车起步,杨龙“厚着脸皮”在大连各农贸市场一家一家地跑出300多家摊位,他的煎饼也从每天两三百斤的销量一路增加到如今每天6吨的产量,年收入上千万元。想起当初那个来自雅安的电话,杨龙第一次走进了四川的大卖场。
“四川人能吃苦,为人实在,这些品质我非常欣赏。”杨龙说,四川人包容心大,对各地美食都很接纳,“我们的煎饼都是粗粮,没有添加剂,非常健康,相信四川朋友也会喜欢。”
杨龙说,未来,他还考虑在四川开设煎饼工厂,“有时间的话,我一定要去芦山地震灾区看看。”
新闻推荐
雅安市雨城区多营顺河特大桥作为国道318线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工程之一,全长约1.7公里。目前,大桥改造主体工程即将竣工,道路由原来的两车道拓宽至四车道。郝立艺摄...
雅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雅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