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陕北是迷人的,站在吴起县铁边城镇的山坡上极目远眺,层峦的山坡被杂草荆棘所覆盖,一片墨绿间那一片片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杏花、粉红色的山桃花,将大地装扮成一片花的世界,山腰间还夹杂着点点绿色,那是油松和侧柏等常青树种。
但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刮一次黄风满天灰,下一场大雨满沟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人们戏称吴起为延安的“西藏”。
进入新世纪,为了改变生态,吴起县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将所有的坡耕地退下来种树,并动员鼓励农民搬出大山,搬到有水、有路、有电的县城、乡镇和中心村庄居住。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县70%的农民搬出了大山,目前吴起县已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生态环境有了彻底改变。但是,为了改变生态而退地搬家的农民,他们生活的究竟怎么样呢?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新建的农贸交易市场,每到农历逢5的日子,周边的群众都云集到此交易生产生活用品。4月5日是农历三月十五,从30多里远大山里搬到这居住的樊俊山一大早就来到市场上转悠,他告诉笔者,这几天造林公司要招工人,听说管吃80元,不管吃100元,就在家门口,能干一个来月,他准备赚点零花钱。
昔日居住在山上的土窑洞,如今住进了山下的“小洋房”;过去吃水靠集雨窖,走的羊肠道,现今通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配套的产业建在了新居旁;幼儿园、学校、医务室、文体休闲广场和农贸交易市场,这里
的居住环境和城里没啥两样……
提起搬迁后的变化,樊俊山激动地说,只有搬下大山,群众奔向幸福生活才有希望。
吴起县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贫困人口1.6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6.4%。境内白于山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群众靠天吃饭,难以摆脱贫困,居住在白于山区拐沟、深山里的有搬迁愿望的群众累计达到2387户12559人。
为了加大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进度,吴起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财政投入资金每年不低于8000万元,5年搬迁任务3年完成。并规定,移民搬迁至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周围。其
中2011年搬迁1120户5000人,2012年搬迁745户4000人,2013年搬迁522户3559人。
为了有效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该县本着搬迁群众不拿钱、少拿钱的原则,在县上原先新型民居工程建设“1+2+5”(每户1万元,每人2000元,每户按进度再奖励5000元)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又将省财政建房补助资金3800元和市财政建房补助资金2300元,全部用于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每户累计补助达到5.55万元;对特困户每户再奖励1万元;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特困户,建免租金周转房,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 (下转第四版)
闫文学 樊义成
新闻推荐
姜海张峰王坚“百舸争流千帆竞,万紫千红总是春。”近年来,宝塔区围绕“优化环境、提升质量、培育龙头、突出特色”的思路,以发展二、三产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带动为载体,以县域工业园区建...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