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种薄收不打粮,祖祖辈辈受恓惶”、“发一场水刮一场泥,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辗转流传在老百姓口中的民谣,道出了宝塔区生态的恶化给这一方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带来的艰难、苦涩和悲怆。
如今,再来到宝塔区,无论您行走在大山间还是大川里,处处都是绿涛翠海。山上是绿色的海洋,山下是五谷丰登的村庄,人在树中行,村在树中藏,远望牧草绿,近看桃李红的秀美景象,让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也一次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1989年,江泽民同志来延安视察时,亲临宝塔区庙沟村;1996年,宝塔区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997年9月,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暨水石亚利
土流失综合治理现场会在宝塔区召开;2000年4月,现任国务院总理、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亲临宝塔区视察退耕还林 吴玮,
2000年,宝塔区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区,2000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第二次来到宝塔区视察退耕还林,2006年,宝塔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宝塔区退耕还林的巨大成果正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宝塔区,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西北部的这片黄土地远远没有摆脱贫困的束缚,宝塔区六万多个山山峁峁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面积238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7%,平均侵蚀模数6091吨/平方公里,年输沙量高达2126万吨,属黄河中上游严重水土流失区。全区统计林地面积226.55万亩,但包括天然次生林在内的有林地面积仅为147.8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7.7%;尤其是耕地面积高达177.11万亩,占到总土地面积的33.2%,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占到耕地总量的80%,农业生产始终处于越垦越荒、越荒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延安,视察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重要批示的落实情况。站在宝塔区燕沟的山峁上,望着初见成效的山绿水,总理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治理措施。朱总理的十六字措施,为这块古老荒凉的高原恢复生态、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新型农业指出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途径。 (下转第七版)
山
作
青
证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冯学东)自去年榆林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以来,宝塔区作为延安山体居民下山工程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区委、区政府把这项工程当作“一号工程”来抓,及时形成立了山体...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