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这是延安市第一中学的一贯做法。
建校十年来,该校全力突破对德育重要意义的口号式理解,坚决从“学生成长的需要”来立足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不仅赋予学校德育工作以新的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2005年10月,学校被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创新与实践组委会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2004—2005年度先进单位”,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并荣获“陕西省第八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被延安市教育局、延安市教育学会授予“延安市第五届‘园丁杯\’书法、美术、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示中获得优秀组织奖”;2008年1月,学校被评为“陕西省文明校园”,2月,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009年2月,学校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平安校园”……
有成绩是因为有“做法”,而有“做法”又是因为有“想法”。在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方面,延安市第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形成的共识是:在意义上,德育不仅仅是为了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而且是为了个人幸福地生活;道德,可使学生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使学生的心灵更加平和安然;在内容上,学校德育要突破空洞的政治说教,兼容生命教育、礼仪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责任和感恩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自主管理教育、校园文化创建等;在形式上,要突破枯燥的理论说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与生活联系,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增加实践训练,强化文化熏染,从而将外在的德育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评价上,首先要加强德育评价,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主体评价格局,让学生自己、家长、同学一同加入进来,使学生个体通过整合多方面信息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认识……
当然,这更多的是理念或理论上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中,延安市第一中学又是如何开展和实施德育教育的呢?
校长齐军说,他们是从生命教育、礼仪伦理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自主管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研等六个方面来进行的。
首先是进行生命教育,这是“德育之率”。目的是通过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真正体验生命的意义,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在这一方面,延安市第一中学的主要做法,一是狠抓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运动安全、生活安全、社会安全、饮食安全等。学校邀请专业人士做相关知识讲座,举行图片展,倡导学生以安全的方式上学,以“致家长一封信”形式提醒家长配合。禁止学生在楼道推搡打闹,教育学生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限制学生出入营业性网吧,号召学生抵制垃圾食品,到学校食堂就餐。每学期,学校都要进行1—2次学生教室寝室紧急疏散演练,防患于未然。二是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保健。当非典、腮腺炎和甲流肆虐时,学校高度重视,严防严控,并要求家长密切关注自己孩子情况,每日进行集体晨检并填写报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主要是借助思想品德课堂、专家讲座、校黑板报、校刊《一中论坛》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班级故事会等,培养学生乐观,开朗、大方自然的性格。三是感恩生命并体会其意义。十年来,学校举行了多次全校范围内的征文比赛,主题即为“感恩生命”,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体味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从而唱出对生命的礼赞。
其次是进行礼仪和伦理教育,这是德育之基。现行的学校德育,虽然非常重视礼仪教育,但实效往往并不大,这引起了市一中领导和老师深深的思考。他们分析这其中的原因,一是当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这必然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由于现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新型统一的价值观念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因此,重视中国传统,在坚持中国传统的前提下对外来文化优秀文化进行适量的取舍,就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二是当下社会纷繁喧嚣,相当一部分人重利轻义,心灵鄙俗躁动而浅薄,受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孩子难以专一、静心,因此悠远古朴、厚重深邃的传统礼仪与伦理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上好每周第一课——升旗仪式。在升旗仪式上,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爱国情感培养,激起了强烈的崇高感。二是在每年春季的田径运动会盛大的开幕式和正规的入场仪式中,让学生体会神圣、庄严、激越与豪迈的情感。三是仪表教育。对照中学生仪容仪表规范,不定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力促学生“端庄、朴素、大方、自然”风格的形成。
在伦理教育方面,学校以时代的“仁”为核心,大力倡导宽容友爱之风,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达到理解和尊重人的目标。学校开展了《弟子规》等中华经典的学习实践热潮。要求学生“行有规、言有礼、学有法、懂审美、会健身”。
再次是进行养成教育,这是德育之本。学校认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与习惯,因而学校着
力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诚实、负责、守时、卫生、好学的意识与行为。在班级实施新型的管理制度,主张“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考评,从而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与行为。在这一方面,学校的独特做法,一是从心理科学入手,推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体验模式,激励模式,文化陶冶模式,共建模式,自我管理模式,约束养成模式等。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该校已有近百名“问题学生”在学校的关心教育下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二是从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注重言传身教,树立身边典型,注重实践,让学生明白做人的基本道德,既明理,又导行,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用结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三是目标明确,认真规划。首先是确立明确的养成自主管理阶段性教育目标。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
理特点,形成三个德育层次。其次是认真规划主题活动体系。学校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根据历时长短分为活动月,活动节、活动周、活动日等,通过开展上述教育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十种意识”,即自尊意识、感恩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节俭意识、安全意识、爱校意识、健康意识、尊师意识;培养学生的“六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痴心献给学业,信心留给自己;教育学生养成“六种习惯”,即饮食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守时习惯、卫生习惯、反思习惯,努力做好“一中人”。
有道是习惯成自然。通过严密的组织教育,学校收获了喜人的成果。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市一中的学生走出校门购物、吃饭、理发、坐车,无不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懂礼貌、有教养,一看便知道是市一中的学生”,这是老百姓对市一中学生的最好评价。
四是进行自主管理,这是德育之干。学校将自主管理看作是学生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养成教育的实现、发展和深化。因为只有实现了自主管理,才能从被动的德育教育上升到主动的道德情操,才能明是非、知荣辱、识大体,对学生的终生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学校同样有一系列成功的做法。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的机构。学校以学生会为依托,成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组织”。在每两年一届的学生会主席选拔上,实行竞选制。由学生会策划、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学生会成立后,主席和副主席被聘为校长助理,各部部长、副部长被聘为处室主任助理,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定期与校长、主任进行沟通,充分发挥学生共同“参政”、当家作主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是广辟蹊径,创新措施。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学校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自主实施《班级日志》,自主成立班级“智囊团”,自主组织召开特色主题班会,自主成立学生矛盾化解委员会。二是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校设立了“三级助理”岗位,校长助理每月与校长进行一次沟通,主任助理每周一次,班主任助理每天一次。通过这种形式,使班级、处室、学校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干部在与老师、领导交流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是在多种活动中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校成立“学生记者团”,每期召开两次“学生记者招待会”,由学校领导现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了民主,确保了学生能够有一个表达意见的畅通渠道,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参与公共管理,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校组建了“学生爱心救助社”,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了互帮互助活动。近两年,通过学生爱心救助社,已救助了200多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学校成立了学生维权组织,直接与校长对话,要求校长做出答复,以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学校建立
了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由学生担任工作人员,全面开展工作。
学校实行学生轮流值周制度,从每天早操开始,校学生会干部就开始全面检查各班的各项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园,都在努力践行着校长提出的“像经营自己的家庭一样经营学校、经营班级”的管理理念。学校设立了“无人监考”的诚信试场,考场的每位同学都是监考者,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律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德育之魂。学校认为,美丽的校园,是一种无声的德育,因而必须切实做好校园文化的创建工作,让校园文化的“精、气、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来到今天的延安市第一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文化长廊。其中在教师生活区,人们可以看到一本翻开的书的造型,一只静静等待的笔,似乎在等待有才能的人来书写独特的篇章。整个校园,不论是鲜花簇拥的行政楼,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实验楼、餐饮楼、宿舍楼,还是气势雄伟的报告厅、信息馆,可以说,这里处处有励志的格言、有创意的板报,有展示班级风采的荣誉墙……它们连同那些苍松翠柏,亭台桌凳聚集到一起,让校园实现了步步有景观,处处有文化,并达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人文与自然的合一。莘莘学子生活其中,时时感受着美的启迪,成为“一中人”精心构筑的一种无声的德育。
五是进行德育科研,这是德育之纲。学校坚持德育科研是对以往德育工作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和提升,是学校德育工作由偶然王国迈向必然王国的必由之路。学校以省市级课题《人文校园文化模式打造研究与探索》、《高中生基础道德二元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和《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研究》为依托,不断推进德育的创新和深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回顾延安市第一中学多年来走过的道路,人们可以看到,正是有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有了持久的德育工作,有了和谐的德育环境,有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才使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特区,健康乐园,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放飞梦想的驿站。C⑧
——延安市第一中学建校十年系列报道之二
王殿斌雷秀筠记者刘西英
新闻推荐
本报讯(樊一蓉记者张吉祥)近日,宝塔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宝塔宾馆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宝塔区委书记祁玉江参加会议。会议指出,环境卫生整治是一个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全区上下要认...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