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热衷“绿色食品”的今天,我时常想起我当年插队时吃的食品,那些食品才叫“绿”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插队。当时我们知青自己开灶。灶很清贫,但吃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绝对是绿色食品。
我们吃的菜,是我们自种自产的。我们在门前开了一个菜园子,栽种上白菜、韭菜、黄瓜、西红柿等,供我们自吃。
不上化肥,但并不是不上肥。庄稼一朵花,全靠肥当家,不上肥怎么行呢?我们上的肥是用猪圈、羊圈、驴圈,反正是牲口圈里的粪做底肥,苗子长大后,用我们知青自产的茅粪掺水浇灌。不打农药,不是因为有什么绿色意识地故意不打,而是没钱买农药。那生了虫怎办呢?就用手捉,捉尽捉不尽就那么回事了。手捉虫子农家肥,无意识地就成就了现在所说的绿色蔬菜,味道当然好了。白菜芳香四溢,黄瓜清脆可口,西红柿甘醇润肺。
我们吃的米面是我们在农民的指导下,自己用石碾石磨碾磨出来的。就说一说白面吧:我们亲手挥镰在地里割倒麦子,
然后把它背到村头打麦场,和农民一起手举镰架打下麦粒,再扬场簸土一直折腾到天黑,把分到的一袋儿麦子背回家。第二天一早,就把麦子放到石碾上碾,把混在麦粒中的小土疙瘩碾成土,然后用簸萁簸出去。然后放到石磨上磨。随着驴儿拉着石磨缓缓转动,白面就从石磨腰间的石缝簌簌而下。那情景真是美妙。至今我还记得一次我磨面时,站在旁边的一个农民给我说的那个形容磨面的谜语:上石崖(nai陕北方言)下石崖,雪花飘飘下起来。形容得
太美妙了。这样磨出的白面就是好吃,蒸出的馍馍白格生生的虚格趟趟的,咬一口,天然的麦香口鼻四溢。
我们吃的猪肉也是“绿色”的。我们知青自己一年养一头猪。那时根本没什么“猪饲料”。猪在猪娃儿时候,我们给它喂我们的残羹剩饭加菜园里的菜叶子。长大一些后,我们就把碾米磨面后的糠和麸子加到残羹剩饭和菜叶里给它吃。
与此同时,我们轮流到地里拔猪草。在轻风拂面的地畔上,我们拔苦菜;在溪水
潺潺的小沟里我们拔灰条。在“吃猪肉”的激励下,我们把猪草拔得一筐一筐地给猪吃。不曾想,我们这样的喂法,无意间成就了现在人们所标榜的“绿色猪肉”,味道无比鲜美。肉不肥,瘦多肥少,“瘦肉型”的,放到锅里一炒油就下来了。不像我们现在市场上买的猪肉,一炒,先粘锅后下水。那时的调料也很简单,用农民给的黑酱一染色,盐、花椒、大茴三样调料一下就OK了。不像现在做个肉调料无数。就那样的一酱三调料做出来肉味道好极了,那原始的猪肉香里,有五谷的甘醇,有百草的芬芳,令我至今难忘。
不光我们知青“生产”的食品是“绿色”的,全村生产的都是“绿色”的。那时候我们年轻,偶尔也做些混账事:半夜饿得睡不着,就摸到农民的自留地里偷萝卜,偷红薯,偷瓜果梨枣、向日葵坨子……所有偷来的东西都是“绿色食品,”擦擦泥土,就或煮或烧或张口就吃,可口味美。
当然,怀念过去的“绿色食品”,并不是让大家丢弃现在的农业科学技术重拾过去的生产方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福祉,是万万不可丢弃的。其实也不必回到过去,只要我们像过去一样不污染环境,今后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等科研技术,尤其是不要向食品里添加什么氰胺、瘦肉精等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我们得到的食品照样是绿色食品。
大自然依旧,是人变了。要说回到过去,那就让我们回去重拾过去人们养育五谷蔬菜、牲畜禽鸟时的朴素感情,以此树起更高的环保理念,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食品永远碧绿。
新闻推荐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脑血管专科病区为答谢广大患者朋友,特邀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著名呼吸内科专家刘又宁教授、消化内科专家韩英教授、肾病内科专家王海燕教授、血液免疫科专家沈...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