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范正伟采访整理
【对话背景】在某种意义上,延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既有迅猛的经济发展,也有区域不平衡问题;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有历史生态欠账。从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到去年开始的治沟造地,“红色延安”正在探索一条“绿色新路”。
过去13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
本报评论部:与想象中黄的色调不同,如今到过延安的人,往往会惊异于它的绿意葱茏。如果说,陕北的版图由黄变绿,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今天延安正在推进的治沟造地,又将带来什么?
姚引良:如果与1935年到1948年中央在延安的“红色革命”13年相比,1999年到2012年的13年是延安“绿色
革命”的13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7%,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
从退耕还林到治沟造地,首先是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从陕西全省来看,实现粮食增产,陕南、关中土地潜力有限,而陕北则不同,陕北有连绵的山头和覆盖的黄土层,有山就有沟,治沟能造高产稳产的坝地。光在延安,整治500米以上的沟道,就可以增加100万亩土地。所以我们就提出“陕西粮食增产潜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潜力在沟道”的发展思路。
此外还有一个考虑,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开始,延安耕地减少了一多半,第二个8年的补贴期很快就要到了,当退耕的农民不再能拿到国家补贴的时候,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重新上山毁林开荒?这是必须面
对的问题。
本报评论部: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温饱与环保、生计与生态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恐怕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民生问题。
姚引良:通过治沟造地,改善老百姓生计,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过去植被为什么被破坏?就是因为老百姓要吃饭,当没饭吃的时候,上山毁林开荒就成为自然选择。现在,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沟道里造1亩地,山上要退耕3亩地,改造的坝地每亩粮食产量是山坡地的5倍,群众会算账,因此治沟造地积极性很高,这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意义重大。
本报评论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生态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理解十八大提出的要求?
姚引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
文明建设独立列章,党章修正案也增写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段落,这体现了我们党的与时俱进。组织的纲领增加了新内容,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新时期党性的体现。
富裕未必幸福,但幸福一定是富裕的
本报评论部:正如开头所言,人们想象中的延安,是条件艰苦、精神伟大的革命圣地。这几年,延安提出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将如何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
姚引良:“圣地延安”,就是要建设人们心目中想象的延安。为此,我们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中疏”就是疏减老城密度,保护革命旧址,恢复延安历史记忆,保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下转第七版)
新闻推荐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