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延河水作为延安最鲜明的表征,频频见诸于影像、歌曲、文字,已经固化为这个城市的特定符号,已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长存于国人的心目中,并影响着更多人对延安的认知。
改革开放三十年,延安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光环下,人们往往容易淡化这个城市的特质。有一天,人们忽然发现延安正在有点偏离人们心目中的轨道。站在宝塔山上俯瞰城区,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山夹峙、两河交汇下城市发展空间的逼仄与局促:延河两岸狭长的川道,鳞次栉比地坐落着高楼大厦,山体上是杂乱密布的窑洞民房,城市布局像一条被无限拉长的橡皮筋,不断增高拉长的城市,遮掩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侵蚀着革命圣地的特色。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可是收入眼帘的这一切,让每一位前来寻根问祖,希望找回当年红色革命记忆的人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喟叹:这就是曾经让国人热血沸腾、为之向往的延安吗?
“延安怎么办?”全市人民着急,全国人
民关注。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中华民族圣地,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质。延安未来的发展,这个品牌必须打响叫亮。同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空间和老区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需求,按照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来规划、设计、建设延安。
由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划时代工程拉开了帷幕:建设一个符合全国人民想象和期待的美丽延安。
新旧延安城精彩不减分
“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时期的清凉山享誉全国。而今,一座38平方公里的延安新城在清凉山的后山开始建设,再一次把世人的目光吸引到这里。
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延安提出了“做美延安”的构想。
现在,延安城市人口有50万,聚居在36平方公里的狭长川道里。城市半径每增加1
公里,仅可增加建设用地不足700亩。在这样的前提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疏解老城区建设密度,保护好革命旧址就成为“做美延安”的当务之急。
延安缺地,但不缺山。所以,“中疏外扩,上山建城”这个大胆的战略,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中疏”就是要把现在老市区的密度减下来,保护革命旧址,发展旅游产业。“外扩”就是将老城部分城市功能扩到外面去,在山上另辟新地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城。
在规划蓝图上,延安新区分为三个区域,共73.4平方公里,北区38平方公里,主要是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南区32.3平方公里,主要是区级行政中心;凤凰山片区3.1平方公里,以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
而延安老城区,将被有效地保护起来,恢复革命旧址,挖掘文化内涵,凸显红色印迹、陕北窑洞等文化元素和地域符号,尽最大努力再现革命年代延安的历史风貌,向世界奉献一座展示红色文化、凝聚红色情结的巨大博物馆、一个追寻红色记忆,接受传统
教育的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老城与新区,一个回归传统,承载历史,将成为人们汲取革命精神的源泉;一个时尚现代,发达超前,将实现圣地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梦想。二者交相呼应,同样是未来延安的精彩组成。
目前,延安全市革命纪念地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出炉”,投资50.9亿元的红色革命旧址十大景区建设正式启动。与陕文投、陕旅集团等文化实体合作,打造“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中心区,凤凰山文化产业园区、黄帝陵文化园区等,推出《梦回延安保卫战》、《延安颂》、《延安保育院》、《信天游》等常态化演出,加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延安真正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经典之地,让革命圣地名至实归。
生态作后盾发展谋转型
十三年的退耕还林,延安让昔日苍凉的黄土地披上了绿装,退耕还林累计达到900多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王歌“献了青春献白发,为了江山为子孙,都来关心下一代,托起朝阳育新人……”,正如歌曲唱的那样,宝塔区真情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用高尚的人格熏陶青少年,用优良的传统感染青少年,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
延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