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10日,为了纪念鲁艺建校75周年,原鲁艺校友及子女近百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汇聚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重回延安寻根之旅——弘扬鲁艺精神,共建鲁艺家园”系列活动。著名诗人贺敬之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贺敬之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延安人民对贺老有敬仰之情,更有浓浓的亲情。贺老也一次次地表白:我以能够成为一个延安人而自豪,我的根在延安!
贺敬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延安生活战斗过数个春秋。延安是他成长的沃土。贺敬之说:“我来到延安时,只有15岁多。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是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了党,使我有了政治生命。延安培养造就了我,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
以贺敬之为主创人员的《白毛女》等一大批优秀经典文艺作品正是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结出的最丰硕的果实。谈起创作体会,贺老说:人民是创作的源泉,更是创作的主体。《白毛女》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不断的演出中,一次次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经过一次次修改,最后被人民所喜爱。首先要做群众的学生,要书人民之声,抒人民之情,作品才会有生命力。为人民创作应该是一切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也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贺敬之的《回延安》不仅在延安,就是在中国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很多人就是听着、朗诵着这首激情洋溢的优秀作品成长起来的。因此,贺老来到延安,自然会有数不清的《回延安》的“粉丝”向他表达敬意,向他为延安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贺老却谦虚地说:延安不是靠这首诗扬名,延安是不需要做任何广告的。1956年参加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我回到延安,在杨家岭还栽了树。回延安,真的像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家里一样的激动。造林大会结束前准备开个晚会,我想用信天游的形式说唱回到延安的感受。延安3月的夜晚还很冷,我感冒嗓子失声了,不能上台表演,后来就在延河刊物发表了。我水平不高,至今还没写出像陕北民歌、像刘三姐那样经典的好诗歌,但有一点,《回延安》里的每句话都是我内心的真实流露,是不需要雕琢的。不仅这一首诗,所有的诗,我用的是真情实感,写的是客观实际,是历史实际。曾经有一段时间,被说成是假大空。可是到现在,不光是延安,不光是老年人,包括中、青年人,还有和我交流这首诗的。延安的父老兄弟还在想着这首诗,这是我最感动、最欣慰的。
在延安期间,贺敬之还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期间,唤起诗人对延安难忘岁月的许多美好回忆。而贺老对老一辈革命者、尤其是对毛泽东主席的尊敬更是令人记忆深刻。贺敬之已经是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了,连日来的活动使他体力消耗很大,参观旧址时需要轮椅协助。但只要是来到毛泽东旧址前,他都要站起来,自己行走。在纪念馆,他特意在一幅毛泽东的画像前停留很久,思索着说:“当时在延安时,怎么没见过毛主席这幅像啊?”;在毛泽东坐在桌前伏案写作的仿真人雕塑前,贺敬之离开轮椅,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提出要求:请在毛主席这儿给我留一张像吧。陕北高原中午的太阳晒得人发烫,贺敬之还专门前往广场中央毛泽东巨型雕塑前要求再次留影。贺敬之说:我对毛主席的感情也是和延安分不开的。是毛主席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还专门写了一首新古体诗来纪念他,毛主席仍然活在我们心中。
谈到延安的未来,贺老不由感慨万千:我是延安人民的儿子,这一点,我很自豪。我感谢延安人民,永远感谢。“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延安人民是纯朴善良、勤劳智慧的。每次回延安,延安的变化都令人高兴,“母亲延安换新衣”,特别是植树造林。过去有个秧歌剧《赶毛驴》,里边说“黄黄的地,蓝蓝的天,赶上毛驴三边去驮盐”,现在,都变成绿色了。延安人民也是勇敢的,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樊晓霞
—
新闻推荐
主要包括燃煤、汽车尾气排放、风沙扬尘、气象地形因素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五个方面。市环保局推行了区域内联防联控,遏制空气污染。具体措施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环保部门对重点企业实行包靠管理,加...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