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近期多次召开会议,进一步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灾后重建工作。灾后恢复重建涵盖了基础设施重建、受灾房屋重建、产业重建、环境重建、信心重建等各个方面,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举市上下十分关注的政治任务。我们要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姚引良同志的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克难求进,务实推进,努力开创延安灾后重建工作的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必须在灾后重建中作好科学规划。灾后重建百废待举,千头万绪,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抓手显得十分关键。市县乡三级政府结合各自实际,普遍制定了科学的灾后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这里的科学规划,涉及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产业调整规划等多项规划;这里的科学规划,注意区别对待,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划分各项目的建设批次,做到农民住房建设优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基础设施重建优先、重要产业重建优先,特别强调要保证受灾群众安全越冬,尽最大可能解决群众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困难。规划既重视民生问题,更着眼灾区的长远发展,符合延安实际,贴近群众需求,涵盖了灾后重建的方方面面,将指导全市灾后重建工作有步骤、有重点、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必须在灾后重建中充分依靠科学。这次持续强降雨特大自然灾害集中暴露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多发性,集中暴露出陕北窑洞的脆弱性和易坍性,集中暴露出榆林市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不足、经验缺乏和手段滞后。我们在灾后重建中,一定要痛定思痛,认真反思,深刻汲取教训,切实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在灾后房屋重建上,一定要“亡羊补牢”,大力引导群众改变依山而居的传统观念,有计划地实行避险搬迁,尽早实现告别窑洞,告别高坡,告别窄沟,告别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四告别”目标。在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基础设施重建等重点工作上,应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尤其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如何力求布局科学合理,确保功能分区完善,道路交通畅通,建筑新颖美观,避免出现人力、财力的浪费?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科学引导群众,更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战胜各种困难。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最重要的是必须在灾后重建中统筹兼顾。榆林市各县区灾后重建必须在两三年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还要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统筹兼顾,齐抓共管,千方百计抓落实,全力以赴赶目标,既要全力推进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安排、倒损房屋重建、工农业生产恢复和基础设施重建等重点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各项任务按计划圆满完成,又要全力抓好工农业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改造、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大灾之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惟其如此,延安才能从灾难的巨大伤痛中尽快走出来,我们才可以庄重地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遇难的同胞,并自信地告诉所有关心延安灾区建设和发展的人们:在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后,我们创造了灾区重建的高水平,创造了延安发展的新速度,并再造了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
本报评论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春光)10月8日上午9时许,南滨路南桥段开始安装路灯,记者在现场看到,高架桥路面工程全部完工,工人们正在浇注伸缩缝,部分路段在安装栏杆,路面仅有800米加宽工程没有铺设沥青。据承建该项目的...
延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