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小英 实习生 陈卓珂
“我8年共筹粮1.5万多公斤,3年运送伤员800多名”
人物档案:郑元财,男,汉族,1922年8月生于靖边县,1938年3月入党。抗战时期一直在靖边县小何镇筹集粮草。现为该镇村民。
“抗战8年,我先后筹粮1.5万多公斤、饲草1万多公斤;家中捐粮3300多公斤、饲草1500公斤、毛驴一头。”说起抗战时期支前的那些事情,虽然很多具体时间、人物的记忆已经模糊,但筹粮的数字却仍记忆犹新。郑元财说,除了筹粮,他后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运送伤员。
已经93岁高龄的郑元财,看起来身体硬朗,除了耳朵不太好使,皮肤黝黑的他说话依旧底气有力。郑元财说,打仗时前方缺粮,他主要是挨家挨户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筹集粮食,然后从村上出发,赶着驮着粮食的三头毛驴,送到十几公里外的粮站,来回需要走上一天。每年这样送粮至少5次。后来,他又辗转到横山、甘肃合水、宁夏盐池等地运送伤员,从驻地到前线来回40多公里,崎岖的道路走一天下来,往往手脚都磨出了水泡,担架上的绳子也会把脖子后面磨出一道道血印。吃饭都是早上出门前吃点,然后返回村上再吃第二顿。虽然路途不近,可郑元财说,那时年轻身体好干劲足,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年幼没有当兵去前方,我就在后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人物档案:徐金山,男,汉族,1923年8月生于子洲县,1946年1月入党。抗战时期先后为延安市公安局警察、边区师范学员。现为延安市政府离休干部。
“从1938年到1942年,敌人飞机在延安轰炸17次,投下1600多颗炸弹,炸死180多人,杀死200多人,可以说,当时已经把延安炸为平地了。”徐金山说,虽然自己那时年幼没有当兵去前线,但日本人的这种暴行,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愤怒和产生反抗的念头。
即使身在后方,但抗日的念头却一刻也没有停息。徐金山说,平日里,除了帮助抗日军属锄地、除草、收庄稼外,为了让前线的战士吃饱,他在完成收公粮任务的同时,还动员家人多交抗日公粮,仅1942年,他家就交了1400多公斤小米,也是全村交的最多的。在校期间,他作为班级的宣传骨干,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广大群众投身革命。现在,徐金山每天都要从家里步行到不远处的窑洞工作室,看上去红光满面的他,思维清晰,言语顺畅,听力正常,从他办公桌上堆放的报纸看得出来,看书读报仍然是他生活的常态。再过几天就要去北京了,徐金山高兴地合不拢嘴,他说:“老伴、儿子、女儿都支持我去,我也感到很自豪。”
“遇到了游击队,我就跟着走了”
人物档案:高生礼,男,汉族,1928年3月生于米脂县,1948年2月入党。抗战时期为武工队通信员、游击队员,现为延安宝塔区纪检委离休干部。
“父亲死得早,1935年,我随讨饭的人群逃到了山西柳林镇,半路上遇到游击队,就这样,我就跟着他们走并成了晋察冀敌后武工队的通信员。”87岁的高生礼回忆说,因为自己年龄小,组织没有让他上前线,他却偷偷跟着大部队到了任务一线,主要就是破坏日本人的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线。
“当时日本在山西介休有一段铁路要道,我主动向组织上请求运送炸药。”高生礼说,日军看守很紧,游击队白天藏在山上,晚上就出来炸铁路,日军来了他们就隐蔽,等路修好了再来炸,来来回回炸了六次,逼着日军最后放弃了修路。让高生礼记忆犹新的是,1941年春天,他在一个逃跑的范姓宅子后面的石崖下,发现躲藏的妇女中有一个不对劲,最后一审查,竟然是一个日本间谍。1942年,高生礼回到米脂县后主要任务就是收公粮,平日里,他要对财主、地主、伪保长们耐心说服教育,深入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争取为前线的将士们多多筹粮。
“明的是在工厂工作,暗的是在做抗日宣传支援前线”
人物档案:刘明炳,男,汉族,1928年1月生于延川县,1949年10月入党。抗战时期在延川县纺织厂工作、延大会川班学习。现为延安市统计局离休干部。
“我当时工作在纺织厂,明着是给战士们做衣服、被单,实际上晚上也写一些宣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乡亲们参军入伍。”回忆起抗战时期的支前点滴,刘明炳谦虚地说自己并没有做多大的事情,但有一点他十分坚信,那就是自己早年间看到乡亲们参加河防战斗的事迹,让他从小就树立了革命志向,正是这种心怀天下的信仰,支撑了他一辈子。
在纺织厂工作期间,他白天在工厂给前方做衣服、织袜子、做衣被,动员乡亲们为部队做军鞋,协助厂里办公室运送到地方政府;夜里,在地下党父亲的带领下,他积极投身到宣传抗日的队伍中,一心想着要把鬼子赶出去。至今,刘明炳还珍藏着13枚功勋章,虽然许多因为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但它们在他心里始终闪闪发光。1951年到1956年,刘明炳曾在北京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现在,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说这次去北京参加阅兵,一定要在天安门广场,好好再感受一下。
“和父亲身背驴驮交救国公粮,和母亲照顾红军家属纳鞋送鞋”
人物档案:马华堂,男,汉族,1927年7月生于子长县,1948年10月入党。抗战时期先后在子长中学、中央医院四所、子长特价药社工作。现为子长轻工局离休干部。
“当年送公粮,每次我都是和父亲一起,他背40公斤,我背20公斤,驴还要驮60公斤。”14岁就开始运送救国公粮的马华堂记得,那时他每年都要送上一二十次公粮,尽管脚上打了一个又一个水泡,有时路上走着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但自己当时从没叫过一声苦。
由于父亲是共产党员,又是全乡的劳动英雄,马华堂说,他们家每年打的粮除留口粮外,一年就要上交1700多公斤小米。每次都是和父亲一起去送粮,从来没有误过事。“当时,村里有三户红军家属家里缺乏青壮劳力,我就和母亲主动为红军战士的爹妈担水送柴,不管再忙再累,从未间断。”马华堂说,母亲是村上的妇女主任,非常吃苦能干,当时,全村妇女纳军鞋的任务都是她组织完成的,纳好后还要亲自验收,然后,他和母亲一起把鞋送到区政府。“虽然那时年幼,但我随着乡长一起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我们跑遍了全乡13个村庄,动员了36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这件事,至今也是让马华堂颇为得意的。
新闻推荐
富不忘根的农民企业家 ——记延川县非公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李新文
本报记者侯晓林通讯员马青海马青亮出生于1950年的李新文,现任延安秦通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延安市劳动模范,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带头人。他兴办的延安秦通路...
延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延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