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中午,张成祥(中间拿琵琶者)在教学员们说书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陕北说书就在其中。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对于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来说都已十分陌生。陕北目前仍在用琵琶伴奏说书的仅有10余人,延川县57岁的盲人张成祥就是其中一位。近来,他开培训班、招学徒,想要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16岁入行说书维持生计 无奈近年受众越来越少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延安、榆林等地。最初,这是穷苦盲人走村串户,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来维持生计的一项技艺。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其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
延川县贾家坪镇张家河村57岁的盲人张成祥,是目前为数不多在使用琵琶说书的民间艺人。3岁那年,张成祥因发高烧导致双目失明,贫穷的家庭随之雪上加霜。16岁那年,贾家坪公社的书记来下乡时给张成祥指了一条明路——学说书,并把他引荐给当时延川县曲艺宣传队琵琶传承人白志亮老师傅。“当时学说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生计。”就这样,盲人张成祥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24岁,张成祥经人介绍结婚,其妻子也是一位盲人,婚后育有两儿一女。
“前些年跟着师傅演出,因为有固定演出,收入也比较稳定。每次到村里说书时,有人接送,还有口热饭吃。”张成祥告诉华商报记者,后来这几年,因为很多农村人去了城里,人越来越少,又没有固定的演出,收入也越来越少。2015年,张成祥总共进村演出3次。“对于盲人来说,最难的是出行。包个三轮车一天120元,挣100元,还得贴钱。”对于这样的现状,张成祥很是无奈。如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人人有了手机,陕北说书的受众越来越少。
办培训班收了7个徒弟 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走街串巷近40年,对于张成祥来说,陕北说书已经由生计变为爱好。现在,3个孩子都已成家,日子过得还不错,但因为目前使用琵琶说书的人屈指可数,张成祥就想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为此,他办起了曲项琵琶博物馆、培训班,近期还收了7个徒弟,另外,其两个儿子也在跟着学习。“一方面是传承艺术,另一方面也是教给他们独立生活的技艺。”这些学徒中,多数为残疾人。其中,年龄最小的王娇娇今年才25岁,子长县人,眼睛三级残疾,她告诉华商报记者,这门技艺学好了自己就可以独立生活。同时,她也很佩服师傅坚持的精神。
琵琶都是张成祥自己动手做的,这在很多人看来不可思议。这也让张家河的乡亲们很佩服。“一天到晚摸着做,是硬拿时间磨出来的。”学徒们在这里学习,不仅不用交学费,管吃管住,每天还有70元的工资,条件这么艰难还要发工资,张成祥坦言是为了留住学员,稳住他们的心。如今,面临着资金上的困难,张成祥也发了愁,他希望能得到帮助,让这门艺术有所传承。
“张成祥在这里办了曲项琵琶传习所,将这门技艺教给其他人,这点非常好。”长期致力于研究陕北说书的本地著名文化人士曹柏植表示,陕北说书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门艺术,流传于陕、甘、宁、蒙、晋等地区。目前,陕北说书艺人有1000多人。虽然用曲项琵琶说书最为古朴、味又浓,但是因为制造工艺复杂,买了做乐队的琵琶又不适合陕北说书,所以后来的很多艺人、包括弹琵琶的艺人都改为弹三弦了,只有个别人坚持了下来,目前,子长、延川、延长等大概共有10余人。“虽然陕北说书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曲项琵琶说书还没有正式被列入传承的项目,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曹柏植说。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文/图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 贺秋平)自己的出租车因为拒绝缴纳管理费,被当地客运部门暂扣。车主高某怀恨在心欲伺机报复,遂伙同他人踩点后夜里偷偷点燃了被扣的车辆,想借此敲诈。不料敲诈未果,其行为却败露...
延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延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