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一种城市个性。
在海阳,红色、民俗与沙滩文化相互交融、混搭,不但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而且互相支持、发展传承,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独特文化个性。
没有秧歌不叫年
“没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阳当地的一句口头禅。
“每年正月的秧歌汇演从未间断过,秧歌能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就是因为其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海阳市文化馆馆长李东晓介绍,海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阳大秧歌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家住海阳市哲阳小区的张庆敏今年65岁,是大秧歌夕阳美活动站的一名成员,每天早晨6:30分,她都能准时赶到大秧歌活动地点,与老伙计们一起扭扭大秧歌。“扭着秧歌这心里就觉得格外舒服,整个人的精气神也有了。”张庆敏说。
张庆敏只是众多爱好大秧歌的万名市民之一。“随你任意挑一个村子,都能拉出一支像样的秧歌队来。”说起海阳大秧歌的传承,李东晓颇感自豪。目前,海阳共有基层秧歌队600多支,海阳的大秧歌先后在央视舞蹈大赛获奖、参演北京奥运,并“炫舞”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
传统大秧歌
跳出现代味
11月30日上午,在地雷战纪念馆前,几十名老年人欢快地跳着。“这是秧歌?但是里面没有丑婆啊。”有内行的游客议论着。
“这是海阳大秧歌健身舞,是在借鉴传统秧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融合健身舞蹈元素创编成的。”海阳市老年体协主席李华英给众人释疑,她说:“大秧歌健身舞只需要一把扇子、一块彩绸,踩着音乐中大秧歌的鼓点,有块能挥动四肢的空地,三五个人也能组成秧歌队!”
据介绍,以海阳大秧歌为主线,反映海阳地方民俗风情的电视连续剧《大秧歌》即将开机,海阳大秧歌将首次以影视艺术形式出现在荧屏上。
拓展地雷战文化
“镇妖石?就是在《地雷战》中的被惊慌失措的敌人看成了一枚大地雷的石头?”在地雷战景区,过往的游者纷纷与石头拍照留念。
在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涌现出众多民兵英雄模范,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每个人的名字都响当当。1962年,一部以“海阳地雷战”为背景、以民兵英雄群体为原型的军事教学故事影片――《地雷战》上演,使得海阳人民的抗日英雄事迹闻名全国、家喻户晓。
在“地雷战”的故乡、革命老区海阳,当地人将这种红色文化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转化成了旅游资源。
金沙滩里去淘金
海阳拥有230公里的海岸线,延绵60多公里的金色沙滩,是天然的沙滩运动场地。
依托金沙滩,海阳市先后承办了全国龙舟锦标赛、全国沙滩手球锦标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
今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命名海阳沙滩运动基地为“国家沙滩体育健身基地”。
六届国际沙雕艺术展、两届国际沙滩体育艺术节和第十四届亚洲婚礼文化节的举办,更令海阳沙滩文化的“国际范儿”更浓。
通过承接更多的国际国内沙滩体育赛事,海阳将沙滩文化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海阳成为了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力的沙滩运动之城。
而投资20亿元的宝龙休闲城、30亿元的君子连理岛、7亿元的游艇俱乐部等大批高端滨海文化旅游项目聚集开发,也推进了海阳沙滩文化产业的链条式发展。
地雷战题材
频现大荧幕
地雷战不仅成为红色旅游资源,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2006年以来,两部地雷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先后在全国各地热播。新创编的现代京剧《地雷战》,首次把“地雷战”搬上京剧舞台。
打造亚沙会
城市新名片
“亚沙会是一张宝贵的城市名片,这张名片不但属于海阳,更是魅力烟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阳市体发办相关负责人说,亚沙会是有别于其他竞技体育的综合运动会,赛会口号为“快乐在一起”,崇尚健康、时尚、快乐理念。而亚沙会展览馆、奥林匹克公园、亚沙会纪念林、河清岛体育场则为海阳又增添了不可复制的亚沙文化元素。
新闻推荐
最低20元就能看亚沙, 1.2米以下儿童免票入场6万多张门票开始销售
3月8日是第三届亚沙会倒计时100天。当日,亚沙会门票票样揭晓,6万多张门票将分阶段面向全球开始实时公开销售。YMG 记者了解到,海阳亚沙会门票主要包括开幕式门票、闭幕式门...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