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品牌,获取了荣耀光环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冲劲不足、后劲匮乏的老龄化症状。
5年全市果农锐减13万人
苹果是烟台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据介绍,目前,全市苹果面积发展到265万亩,苹果产量400多万吨,苹果产值近100亿元,吸纳80多万人从事水果二、三产业。
作为“摇钱果”,苹果历来受果农青睐,全市果园面积逐年扩大。“从2009年到如今,全市果园面积扩张了15万亩,且每年还呈增长势头。”市农科院副院长、果树研究所所长姜中武说,全市计划到2015年,水果面积达到420万亩,进一步做大做强果业这一课题。
苹果收入逐年提高,果园面积逐年扩大,果农人数却在递减。来自市农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苹果种植户约80万户,果农人数171万人,与2005年相比,苹果种植户减少了1.5万户,果农人数减少了约13万人。
全市果农平均年龄55岁
有地种、高收入,为何这么多果农退出苹果种植行业?据了解,13万人的退出,并非主动的放弃,而是被动的请辞。
“苹果挣钱是多,但是这活儿也相当辛苦。”牟平区莒格庄院下社区64岁的徐月芳说,一亩果园,每年要套几千个袋、打10多遍药、浇4次水,这些活儿非常累人,不是年迈的他所能承受的。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从事苹果种植的果农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数为399821人,占从业人员的23.3%;50—60岁的从业人员733408人,占42.8%;40—50岁的从业人员411498人,占24.0%;40岁以下人员159954人,仅占9.3%。
“目前,全市从事苹果种植的果农基本以中老年人为主,全市果农平均年龄约在55岁左右。”姜中武说,按照调查,40多岁的果农拥有良好体力、拥有充足经验,是苹果种植的主力军,70岁左右便开始“退休”,彻底退出苹果产业圈。
10年后果农缺口约80万人
果农步入“老龄化”,果园同样需要更新换代。据介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辉煌百年的烟台苹果,如今有60%的苹果树龄在25年左右,树体结果能力下降,烟台苹果站在新的节点。
“根据规划,未来5年内全市需要更新的果园面积在40万亩,到2020年将有120万亩果园面临更新。”姜中武说,一般一位果农只能“照顾”2亩果园。这么多更新面积,加之还要继续扩大的面积,全市需要庞大的苹果从业队伍。
众多的果农哪里来?靠村里原本的中青年人,还是靠新血液“注入”?“村里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一个巴掌就能数过来。”在海阳市朱吴镇后庄村,村支书王洪波说,村里已经有年头,没批过地基了,全村260多座房子,现在光空穴就有40多座,村庄人口逐年锐减。
经过认真调研,针对全市果农“老龄化”局面,姜中武有些无奈地表示:到2020年,全市将有110余万果农迈进60岁大关,其中70岁以上“退休”人群约占40万人,加之扩大果园需要的果农数量,全市果农缺口将达到80万人的数量,劳动力匮乏成为烟台苹果持续辉煌的最大瓶颈。
YMG记者姜乾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文化混搭,海阳人真有“范儿”!, 大秧歌传承民俗风情地雷战打造红色旅游亚沙会平添国际名片
■YMG记者王鸿云通讯员吕连兴姜长雨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一种城市个性。在海阳,红色、民俗与沙滩文化相互交融、混搭,不但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而且互相支持...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