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蓝海”,以生态引领发展。
蓝色经济是“升级版”的海洋经济,与传统海洋经济最大的区别是具有明显的新兴、高端、生态特征。尤其是注重生态引领,让海洋经济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年少,用健康换票子;老来,用票子买健康。”走出传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的误区,烟台不再单腿跳行,而是坚持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齐步迈进,向2000亿元海洋产业产值大关挺进,向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挺进。
【生态看示范】崆峒岛开始生态修复
今夏休渔期,以捕捞和养殖产业为主的市区第一大海岛———崆峒岛,没有闲着,岛上的宁静,被一辆辆工程车、一块块人工鱼礁打破。这处“世外桃源”,正在进行着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尽管崆峒岛资源丰富,但由于岛上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频繁活动,所产生的生活、生产和建筑垃圾遍布海岸线。再不进行修复,会破坏近岸水质,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崩溃。”芝罘区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科科长郝永红说。
在岛屿西侧海岸,记者看到,所有垃圾都要装船,然后再抵达陆地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垃圾清除后,原地还要按自然坡比进行补砂回填,恢复海滩原貌。“修复工程将对1577.5米长的岸滩生产、生活及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总清理量预计为3.74万平方米。”郝永红说。
岸上清垃圾,海中建“房子”。在崆峒岛渔港一侧,一块块大型石块已经运抵海岸,继而被投放到海里,营造人工鱼礁。“人工鱼礁被誉为海底‘水晶宫\’,是人为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搭建鱼类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的场所。”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规划科科长张建柏说,人工鱼礁可为藻类、贝类提供附着和栖息的环境,给鱼虾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还可以有效阻止渔民违规拖网作业,使区域内形成良性生物链,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修复是烟台市海洋生态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烟台市不断加大海洋资源修复类项目争取力度,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上半年,全市共争取人工鱼礁、近海生态修复等项目52个,落实上级资金5022万元,创历史之最。“如今,全市已形成莱州湾东部、庙岛列岛、牟平养马岛近海、芝罘崆峒岛近海‘四大\’人工鱼礁片区,而且占据省级首批海洋牧场的五席。”张建柏说,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烟台市海域将形成一个大约1000米宽的人工鱼礁产业带,海洋生态将得到极大修复。
【勾画美丽路径】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示范区
保护与发展,一直是一个矛盾话题。在深耕蓝海、转身发展的汹涌“蓝潮”中,烟台市如何做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在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经济科,记者拿到一本《“十二五”烟台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其中,烟台海洋经济目标清晰:深度开发海洋,高效利用海岸,科学开发海岛,统筹发展海陆。“作为大海的‘监护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护好这处未来的地区经济增长极,不让‘碧海\’变‘死海\’。”市海洋与渔业局环境保护科科长孙召波介绍,多年来,海洋与渔业部门,一直坚持“海洋环保优先、生态建设优先”的理念,保持海洋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海洋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海阳市被批准创建首批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长岛县被批准创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烟台市第一个国家级海洋公园,目前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促进“海岛增长极”加速崛起……多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烟台市成绩获得了肯定,摘下一项项桂冠,同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今年,我们还将推进烟台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目前已完成选划报告初稿。”孙召波介绍,如果用绘图的方式理解,下一步,在点上,他们将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为抓手,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面上,将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争创烟台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线上,将坚守三条底线,保稳定。
YMG记者姜乾通讯员李宁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最近两个月,海阳市朱吴镇迎来不少客人,他们都是从其他乡镇来此“取经”的。为何取经?这还要从海阳市上半年群众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说起———原来,朱吴镇...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