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新闻 龙口新闻 莱阳新闻 莱州新闻 蓬莱新闻 招远新闻 栖霞新闻 海阳新闻 长岛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烟台市 > 海阳新闻 > 正文

不同的地域同样的幸福温馨, 豫北乡间年味儿浓

来源:烟台日报 2014-02-02 13:07   https://www.yybnet.net/

YMG记者魏文杰摄影报道

采写时间:大年初一采写地点:河南汤阴

回家过年,回到这个熟悉的豫北小村庄,在各类传统仪式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年三十儿下午,村子里鞭炮声此起彼伏,按照老家的习俗,这天下午要去上坟“请祖宗”,“要过年了,请他们回家来吃个团圆饭。”老人们絮絮叨叨地说着,这事儿也有讲究,只有家里入得了族谱的男丁才有资格去上坟。一大家族的人同去,揣上鞭炮,边走边放。到了坟上,用铁锹给坟头添抔土,烧些纸钱,挂上长鞭,噼里啪啦地算是请出来了。“请祖宗”回家的路上,鞭炮依然不断响,嘴里还会念叨着“回家过年”的邀请词。按照传统,“老祖宗”一般请到自家健在的老人家里,放上专用的牌位,一日三餐,不忘请他们用餐。有请自然就有送。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整个年就算过完了,这时,家里的男丁们再放鞭炮将老祖宗送回去。也宣告着新一个农历年的正式开始。除夕之后,就是最具传统的磕头拜年。大年初一早上,从零点开始,轰轰隆隆的炮竹声渲染这浓郁的年味儿。放鞭炮的同时,家家户户开始祭拜财神、灶神、门神等,给可庇护亲人的神点上蜡烛,放上贡菜,烧点纸钱。在这仪式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给家族中辈分较大的长者磕头拜年。磕头,是真的叩首。双膝及地,双手作揖,道上一句“过年好”,大人们分到烟火过把瘾,孩子们则领到了各式糖果。早些时候糖果金贵,一家给两三个算是不错的,现在是大把大把往外散发,孩子们在抢领糖果中,热热闹闹的完成了这个流传下来的拜年仪式,虽然古老却饱含祝福意味。磕头讲究“拜早年”,早上5点多,人们就纷纷走出家门,虽说依然是黑得看不见五指,但家家户户打开的门灯照亮了每一条路,热热闹闹的像是赶大集。绕村子一路走下来,大街上遇见的乡亲们多是风尘仆仆,但脸上能读出满满的幸福的年味儿。其实,无论是上坟请祖宗,还是沿用磕头的拜年方式,都是习俗的承袭,也是乡土社会文化的绵亘。纵然时间流转世事变迁,但乡亲邻里之间的情分并不会削减,也因此让一代代年轻人学会心怀感恩。不过,如今的乡村也只有过年这几天热闹,平日里的村子中人烟稀少,年轻人更少见,远离了家乡故土,奔波在外只为更好的谋生。这几年,堂哥表姐纷纷外出,南下北上四散各处。春节期间,老家流行大年初二拜姥姥,初三拜姑姑舅舅,亲人们聚到一起,讨论最多的也不外乎谋生的话题,回味着过去的时光,也在共同谋划着来年的出路。所以,对于“四分五裂”的每一个家庭而言,春节意味团聚和回归。

全家团圆红火过年

YMG记者刘洁

采写时间:大年初一采写地点:潍坊临朐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当中我们最期盼的一个节日,因为这一天,可以穿新衣、收红包、吃各种好吃的。在外工作后,新年依然是承载着别样情怀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一年回不了几趟家的我们,在这一天来临之前,每个人排除万难都要抵家,不仅是为了过年,更是为了与家人团圆。今年是我在外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也是过的第二个春节。过了腊月二十,每每往家里挂电话,父母总要问一句“哪一天能回来啊?”虽然不能如求学时那样早早就回家,但是家里为过年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还是依然清晰在目。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腊月二十三,也就是过小年的那天晚上,把新买的灶王爷贴到厨房,桌前贡着糖瓜、核桃等。之所以摆放这些东西,是有一定讲究的,糖瓜,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他到了天上说坏话,核桃,我们那里的方言又叫“活头”,寓意着有了核桃就有了活头,算是表达了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腊月二十四,为了迎接新年,父母就开始打扫房子、蒸馒头、做豆腐、蒸年糕、炸丸子、煮猪肉、赶大集、买年货。即使现在村子有了超市并且大年初一也照常营业,但是,习惯使然,每一家都要置办足够的年货才觉得有年味儿,方觉得是过年。年三十早上,家家就开始贴春联、挂灯笼,把家装点一新,此时站在巷口往里望,总能看到不时比量着贴春联的人。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水饺,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十二点的钟声一响,就开始放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钟,此时也就到了外出拜年的时候。在这里,拜年一般都是同族的人一起,先给长辈拜年,再到同辈家唠家常。早上四点刚过,我们一家人就来到了家族中最年长的92岁老奶奶家中,此时,老奶奶早已翘首期盼着我们这些小辈的到来。“什么时候回来的呀?”、“在家待几天哪?”每每碰到长辈,在家待几天就成为长辈们最关心的问题,“能在家过年就行。”因长假时间调整,今年家族中好几位堂哥堂弟除夕晚上都不能赶回家过年,这也成了老奶奶心中最大的遗憾,“说是今天下午回来呢,能回来就行,一年也就这么一趟,怎么也得赶回来呀。”对老人而言,除夕夜能全家团圆就是最大的愿望,今年,退而求其次,他们只希望年初一这些还在外边的小辈都能赶回来。年初二,家里下起了蒙蒙细雨,这一天是我们这里“看舅”的日子,对我们家而言,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我共有七个舅舅!每一年,从年前开始,家里就在讨论初二这一天要怎么走,要留在哪家吃饭,虽然很纠结,但这也算是一个幸福的烦恼吧。

鲜花饽饽倍感温馨

YMG记者孙淼

采写时间:大年三十采写地点:威海市环翠区

时代在变,但春节回家的感觉不会变。蒸饽饽、买鲜花、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虽然每年都重复同样的内容,但依旧感觉温馨、幸福。春节前准备年货,是家里的头等大事。年三十一大早,当记者来到环翠区的家家悦超市,看到有不少市民在挑选蔬菜、干果、水果等。忙碌了一年,只有此刻是最踏实、最幸福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少则三五百元多则几千元,人们购买年货的感觉就是“不差钱”。“五百多斤的橙子只需要两三个钟头就能卖光。”超市水果摊前的售货员称。记者买完年货,又到高区的花卉栽培大棚里转了一圈,看到前来购买花卉的市民也不少。一盆蝴蝶兰160元、一盆君子兰240元、一盆杜鹃220元……这些开出娇艳花朵的盆栽备受市民青睐。“早就想回家准备过年了,可是前来买花的顾客不断,根本关不了门。像蝴蝶兰、君子兰、韩国小姐等花卉基本上都卖光了。”花店老板赵菊香说。和平时相比,鲜花价格略有上涨,但涨幅不大。赵菊香告诉记者,往年,春节前会议用花、企事业单位用花是自己的大主顾。而自去年全国吹起了“节俭”风,鲜花的销售客户群从企事业单位转移到市民。如今,市民的生活质量高了,购买鲜花不差钱。此消彼长,因此鲜花的销售量并没有出现太大涨幅,鲜花价格上涨幅度也不大。三十下午,是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候。蒸饽饽、热年糕、包饺子、炖大鱼、贴对联、放鞭炮……时代在变,家里餐桌上的这些主角始终没有变过。每年准备年夜饭,记者都要参与家里蒸饽饽、包水饺和炖大鱼的工作中。在威海,蒸饽饽又叫蒸“元宝”,因此是春节期间家里的必备主食;水饺多是韭菜虾仁、鲅鱼馅儿的,寓意着团圆之意,要在凌晨12点钟才能享用。此时,随着外面爆竹声此起彼伏,家人还要准备“发纸”,父母要焚香烧纸钱来祭祖。年夜饭中,记者最喜欢吃年糕。年糕,寓意着“年年高”的意思。小时候,家里多将年糕做成简单的元宝形状,现在,超市里各种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年糕更受家人喜爱,有鱼形、鸡形等,也是年夜饭的主食之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传统节日的节日气氛日渐平淡,寻找年味儿也成为很多威海人对于春节的共同期盼。其实,只要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几口热乎乎的饺子,相互说上几句关切的话语,就是最温暖的节日,最幸福的时刻。

落寞山村热闹新年

YMG记者李京兰

采写时间:大年初一采写地点:海阳小纪镇北三官村

过年了,记者带着孩子,跟随丈夫,回到婆家海阳市小纪镇北三官村过大年。穿行乡间,鲜艳的对联和福字将农村院落装点一新,摇曳在门前的大红灯笼,烘托着喜庆的氛围,让这个小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村里最热闹的场景便是过年了,在外工作的不少人都回来了,街坊邻居趁过年才能见个面,聊聊家常。”二弟董文杰说道。

41岁的二弟算是村里少有的青壮年“劳力”,他也不常在家待着,农闲的时候,他在海阳中集来福士船厂打工。他家里种有果园,平时由二弟媳海霞在家打理,二弟学有电焊的技术,农忙的时候,村里的各种农机具都找他来维修。他说,一年年的,看着村里一些富起来的村民都搬到城里居住,心里觉得空落落的,平时走在村里,一圈转下来,也遇到不到几个人,到了晚上,村里更是冷清,有时也想搬到城里住,可又舍不得这种乡情,在城里工作一段时间,回到村里住几天,觉得心里真舒服、踏实,相比城市的繁华,我更喜欢乡村的这种纯朴。说起一年的收入,二弟和二弟媳透着一种知足,现在,农民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富足,日子过得红火。去年,按照城里的装修风格对房子进行了一番装饰,家里也扯上了宽带,买了电脑、和外交流起来更方便了,不出家门,鼠标一点便知天下事,还安装了一个电热炕,冬天在屋里也不冷。“在农村,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现在农村人也像城市人一样讲究起生活品质了。”二弟媳海霞笑着说道。北三官村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有近80户人家,到今天只有30多户。不少老房子都空着没人住,也就过年这几天,村子里能热闹一点,还能感觉到以前的一些“年味”,等过了十五,大多数又都各奔东西了,村子又恢复它的安静。二弟介绍,“咱村有本事的人可不少,家家户户都有‘致富经\’,日子过得都很红火,正因为村民都富了,才有能力在城里买房,搬到城里成了‘城里人\’,使得村里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北三官农村人口减少折射出烟台十几年来城镇化进程。村支部书记董奎发说:该村除了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人在烟台、海阳城区、威海从事个体经商,并在城郊买房安家;这些都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走在村里,不少村民门前都停着各自的私家车,借着“村村通”和“汽车下乡”的东风,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换成了农用车,还有相当一部分开上了小轿车。锣鼓喧天、热闹异常的海阳大秧歌是村民初一最期待的“盛事”。8点多钟,秧歌队来到村里进行表演,一下子就把村里男女老少吸引到村头观看,因秧歌队的助兴,让这个小山村顿时变得“沸腾起来”,大家们一个个随着喧闹的秧歌鼓点跳起来,乐开了怀,从心里透着当下好日子的美滋味。

新闻推荐

聚焦四大板块打造重要一极

海阳市委书记姜仕礼紧扣“一二四五”发展思路,海阳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海阳“在省内赶超发展”和“由‘中等县\’向‘强县\’跨越”要求,围绕“凝心聚力...

海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海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跑灯官”闹元宵2014-02-12 17:47
评论:(不同的地域同样的幸福温馨, 豫北乡间年味儿浓)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