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遮着藏着,不如坦诚相见。在海阳法院,处处展示着这样的司法自信,群众在“零距离”下透视司法。早在5月1日立案登记制全面实行之前,海阳法院即先行探索并广泛宣传,让全市百姓都知道法院敞开了立案“口子”。在这样的司法自信下,全院收案数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实现平稳过渡。与此同时,海阳法院坚守司法温情,人性化改造诉讼服务中心,将立案权下放到基层法庭,启动“双轨”式立案。
家门口立案,来回少跑二百里地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立上案,比之前来回少跑二百多里地,果园一点没耽误照顾。”在徐家店法庭,该镇居民刘喜坤(化名)十几分钟便立完了案。今年1月,刘喜坤的苹果树被地邻烧地堰时意外烧毁三十多棵。他索赔5000元,对方却只同意赔500元树苗钱。协商未果,李喜坤琢磨打官司解决。“一是打怵打官司,再者法院离家一百多里地不方便,就一直拖到现在。”刘喜坤告诉记者,听说镇上法庭就能立案,他骑电动车就来了。去年年底,海阳法院便开始研究怎样更加方便群众行使诉权。今年1月开始,该院即将立案权下放至6处基层法庭,并制定了《海阳市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庭立案工作的规定》。徐家店法庭庭长刘顺百介绍,法庭专门设立了立案室,安排业务能力强的干警担任立案工作,法庭立案数正逐步增加。今年截至目前,海阳法院共受理法庭辖区民事案件880件,其中6处基层法庭立案475件,占立案总数的54%。
主动敞开口,收案数不升反降
5月4日,是全国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的首个工作日。当天,全市大部分法院收案量均有增加,全市基层法院当日收案量亦高于2014年全年及2015年1-4月日均收案量;而海阳法院的情况却相对“突兀”。“按照往常经验,周一来法院立案的群众相对较多,多的时候有三五十起,5月4日那天我们全院共登记17件,当场立案14件,另外3件因材料不全对当事人进行了一次性告知。”海阳法院立案庭负责人于国平介绍,实行立案登记制一周多来,全院共立案75件,而且没有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法院敞开了立案的“口子”,为何海阳法院收案数不升反降?“一方面可能跟农忙时节有关,另一方面跟法院先期正确引导群众理性诉讼不无关系。”于国平向记者介绍。早在今年1月立案权下放至基层法庭的同时,该院就开始尝试实行立案登记制。与此同时,海阳法院在全城展开宣传。在海阳电视台播放了两期电视专题,在《今日海阳》开设专刊,广泛宣传立案登记制相关知识,让全市老百姓清楚自己享有怎样的诉权。“与其遮着藏着,不如坦诚相见,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对司法的固有偏见,让群众在‘零距离\’下透视司法、监督司法。”海阳法院院长范世晓表示,“法院敞开了门,反而增加了群众对司法的信任,促使他们自觉寻求最经济、最快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案台矮一截,司法温情暖一度
范世晓说,人民法院的根本职责是司法为民,为群众提供诉讼服务,是服务就应该有温度。走进海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接待当事人的案台矮下去一大截,立在案台上的透明挡板也已拆除。今年3月,该院对诉讼服务中心进行了改造,宗旨就是让老百姓感受到司法服务的温情。记者看到,该院诉讼服务大厅还设置了诉讼文书样本台和导诉台,导诉员可以第一时间指引群众诉讼;增设互联网接口和免费打印、复印设备,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完善自助查询功能,当事人可通过输入身份证号码或是印在应诉通知书上的司法查询码,自行查询案件进展或卷宗情况;大厅LED屏不断滚动显示诉讼常识,方便群众了解诉讼要求和诉讼风险;对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还设置了诉讼绿色通道,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YMG记者任雪娜通讯员宋修典
新闻推荐
22日,在海阳市新元中学校园内,160余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场“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主题的特殊心灵沟通仪式:他们第一次在“呼啦圈、二人对话、信任...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