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见过胶东女英雄孙玉敏的人,很多都会惊奇到:这样一个瘦矮的小姑娘,会做出那样惊人的奇迹———一枪一个射杀着敌人。”
翻开1946年3月12日的《烟台日报》,长篇通讯《杀敌的女英雄孙玉敏》占据了第四版上的大部分版面,却用一句传神之笔,勾勒出孙玉敏这个小小神枪手的鲜明形象。这篇通讯的作者名为“俊卿”,其实就是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军旅作家峻青。孙玉敏很快成为胶东著名的女民兵英雄,峻青功不可没。作为战地记者,峻青写了一系列的战地通讯,都是当年血与火的战争洗礼的忠实记录。在《烟台日报》上刊登的《杀敌的女英雄孙玉敏》,让女英雄的精神,至今在烟台这座城市闪耀。
英雄已逝,英魂长存。女英雄孙玉敏英勇抗敌的事迹早已名垂青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昨日,记者到海阳采访,寻找女英雄生前亲人及并肩作战的好友,再现孙玉敏的英勇风采。
战友“女英雄打鬼子不怕死”
孙玉敏的老家是海阳市行村镇小滩村,一个普通的小山村。穿过几条弯曲山路,记者在路人指引下终于到达。村头偶遇几名村民,听他们讲起女英雄的光荣事迹。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当年孙玉敏家的老房子,位于村东头,两间屋的小瓦房嵌在一个窄院子里。如今房子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孙英的75岁老太,她也是本村人,住在这个房子里三四年了。她告诉记者,自从孙玉敏搬走后,房子一直是她侄女住着,最近外租给自己,“房子差不多有100岁了,孙玉敏小时候在村子里一直住在这。”不过由于年龄差,孙英也没见过几次孙玉敏,对她没过多了解。
比孙玉敏仅小一岁的同村老人孙春欢,曾与孙玉敏一起参加过“地雷战”,是孙玉敏的民兵战友。“打鬼子”的时候,虽然两人一个在村东,一个在村西,但久而久之,孙玉敏的勇敢就在村里被大家传开了。“虽然是个女的,但打起鬼子来却不怕死,经常亲自去埋地雷。”孙春欢说。
对于那段激昂的民兵往事,村里同是民兵战士的孙纯秀记忆犹新,“孙玉敏年纪轻轻就积极参与战斗,所以大家都知道她,后来她还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带动全村妇女抗战。”
挚友“她是海阳人的骄傲”
从孙玉敏老家出来,记者驱车赶到海阳市地雷战纪念馆。从一楼大厅进入,就能看到一座孙玉敏的雕像,英姿飒爽。“老人对这个雕塑非常满意,纪念馆开馆前她参与过前期筹备。”纪念馆考古部主任高京平告诉记者,他与孙玉敏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对于女英雄的往事,高京平打开话匣,与记者畅聊起来。“我们在1994年就认识了,老人对建纪念馆非常支持,希望通过这些展览,对后人进行教育。”高京平说,“老人当时非常谦虚,还建议不要过度宣传她个人,应该归功于整体抗战队伍,以前接受采访,她都会嘱咐要实事求是,不要过分夸张渲染。”
高京平回忆,在1996年编写筹建地雷战博物馆大纲时,孙玉敏还参加了筹建座谈会,“给我们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每个细节都畅所欲言,还把当年抗战的一些场景、时间、地点进行了逐一核实。”高京平说。《地雷战》影片里,玉兰铰了心爱的大辫子,用来造“头发丝雷”,是真有其事吗?对此,高京平说,孙玉敏生前曾有过回忆,当时她真的献出过头发来造“头发丝雷”,但试了一下,她的头发太软了,不行。最后,还是用马尾巴来造“头发丝雷”。不过当年剪掉心爱的长辫子,她可心疼了好一阵子呢!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孙玉敏一直保留着抗战时期那种齐耳短发,时时警醒自己不忘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历史。“孙玉敏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尊敬的,是我们海阳人的骄傲。”高京平如是感慨。
女儿“教育我们堂堂正正做人”
孙玉敏有两个女儿,在女儿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刚直不阿的人。
大女儿张吉英退休后一直与母亲同住,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女英雄的家不大,张吉英说这是1992年老人单位分的房子,住到现在已经20年有余。“母亲最后几年身体不太好,10多年没出过家门。”张吉英告诉记者,“母亲生前曾说过,地雷战是个中国人都会那么做,自己做的是应该的。”
在二女儿张亚平看来,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一直是非常严格的。“她自己性格就很直爽,敢做敢当,从来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张亚平说,“我们姐妹俩从上学到现在,母亲没利用她的影响走一次‘后门\’,从来都是教育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绝对不能有半点虚假。”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吕连兴摄影报道
挚友高京平在孙玉敏雕像前讲述她的英雄事迹。
新闻推荐
自2002年实现南茶北种以来,海阳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已经拥有茶园2万多亩。如果说过去那个攻克种植、加工技术的过程是海阳茶产业的1.0时代,那么如今追求精品化、...
海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海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