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芝罘区的王守昌1954年出生在莱州农村,自幼酷爱武术,小时候曾因在村里偷学“三八拳”被打,16岁拜师学习六合形意拳,从此一直勤练不辍,久而久之练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也不能落,即便是大年初一早晨,他也要先上趟山心里才踏实,此行为被老伴儿批评为“彪子”。
》》从偷拳被打到拜师学艺
王守昌1954年出生在莱州市朱桥镇徐院村,是家里的独子。小时候,他就立志要练武功,原因有二,首先是他担心自己没有兄弟,会在村里受欺负;其次是他小时候特别好武术。“主要是好。”如今回忆起来,他总结道。
小时候,村里有人会一门小拳种,叫三八拳,又称扁担拳,此人每天晚上躲在屋里偷偷习练,王守昌十分想学,可人家有个规矩,只教本家或者亲戚,不外传。无奈,王守昌和几个伙伴就趴在窗户外面偷看,结果有一次被抓了现行,惨遭收拾。这件事情更加重了王守昌拜师学艺的兴趣。
后来,王守昌打听到离家20公里外的莱州市程郭镇后王门村有人会功夫,经亲戚介绍前去拜师,结果就拜在了孙宝书门下,学习六合形意拳,那年他16岁。自此,王守昌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追寻自己的武术梦了。由于师父家和自己家有20公里的路程,往来不是很方便,王守昌便和师父约好,每周去师父那里3次,每次都是一下午加一晚上,晚上练到10点钟左右,王守昌再骑自行车往家赶,天黑路远,他就把手电筒绑在自行车把上,当车灯照明。
》》习武成习惯过年也得练
转眼到了1974年,王守昌离开家乡来到烟台。那时烟台练习形意拳的特别少,他到处寻觅同门中人,但结果并不理想。从此他除了偶尔回去找师父讨教,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练习。这期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了大量的形意拳文字资料。1988年,师父也搬到烟台来居住,他抓住机会,跟师父学习了大刀、九节鞭等器械,一直到师父去世,这段时间持续了十多年。
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王守昌更是将习武当成生活的重要部分,他已经习惯于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牵上小狗,背上布包,包里装着九节鞭、水壶、收音机、沙球、海绵垫子等习武的工具,然后出门去西炮台他的“固定练功场”,一直练到8点钟才下山回家。久而久之,四点起床,然后上山,已经成了他的生活程序,大年初一他也要去一趟,哪怕是被老伴儿骂成“彪子”。
今年冬天天气比较冷,可王守昌没什么感觉,他过冬的衣服就是一件羊毛衫、一条线裤。再看王老师的手,上面布满厚厚的老茧,这都是常年对着树排功(注:武术专业用语)的结果。
》》收徒有讲究三教三不教
说到收徒弟,王守昌告诉记者,形意拳有“三教三不教”,所谓三教就是孝悌忠信者教、机谋灵通者教、有柔有刚者教;所谓三不教是窃贼不教、愚蠢者不教、没义气者不教。这些门规都是老辈人一代代传下来的。
以前,形意拳是不能随便外传的,练过也不能轻易说出去。随着时代的变迁,王守昌认为,形意拳除了有防身的意义外,健身的意义更大,他收过的一个徒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名弟子拜师学艺的时候已经50岁,当时有严重的糖尿病,体质非常虚弱。自从跟他练了形意拳,身体奇迹般地恢复,当初走路走几步都要歇一歇,如今爬山郊游都没问题。
“形意拳属于内家拳,没有太多的蹦跳,很适合中老年人练。”王守昌和记者说,这似乎让他看到了新形势下形意拳的新发展。
新闻推荐
45名贫困尿毒症患者免费透析, 每人每年节省万余元,第三处肾友中心将成立
本报讯(YMG记者刘晓阳通讯员单伟伟)去年7月,由烟台市慈善总会、莱山区民政局(莱山区慈善总会)与莱山区慈善医院(烟台光华医院)联合建立烟台市第一家“烟台市慈...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