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防疫健身是端午节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我国著名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乌丙安认为,端午节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祭龙日。当时的人们希翼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此后就以驱除瘟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下来。
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天气燥热,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恶疠病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这期间要特别注意防疫健身。中国古书《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竟采杂药,可治百病。”长此以往,遂成风俗,不但汉族在酷暑之前要进行这次大规模的防疫祛病活动,许多少数民族也是如此。比如,四川小凉山彝族群众就在这天进山采药,做防病治病之用。此俗,在莱州依然流行。端午节早晨,人们都要采集“五树头”(即五种树的枝叶),捆在一起,吊在屋檐下晒干,说用这“五树头”煮汤,可以熏洗某些骨关节的疾病。莱州人和龙口人还在这天捉一只癞蛤蟆(即蟾蜍),把墨锭塞进它的口腹,挂起来嗮干。过后用其研磨成墨汁,用毛笔蘸着涂于患处,可治疮疖。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各地大同小异,如吃粽子,喝雄黄、菖蒲酒,门窗上插艾枝、菖蒲,妇女们头上插艾枝,身上佩戴香囊,儿童们手脚腕上系五彩色线,洗草药浴等等。这些传统习俗都是围绕防疫健身这一主题而开展的,所不同的是乡风民俗各有其特点而已。
据《掖县志·风俗》(掖县今莱州市)记载:“端午食角黍,泛蒲酒,悬艾户牗,并簪戴之,以雄黄涂儿耳鼻。”莱州城北一带把五月一日定为“小端午”,把五月五日定为“大端午”。大、小端午习俗基本相同,只是小端午过得简单些,大端午过得隆重些。
端午节清晨,大人们给孩子的双手和双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城北人叫它“五索”、“长寿线”、“长命缕”,城南人叫它“嘎索”、“嘎手索”,以驱恶辟邪,祈福增寿。这个五彩线城南人后来剪下来塞到墙缝里。城北人在端午后下第一场雨的时间,剪下来扔到雨水中,让雨水把疫病冲走。老人们哄孩子说:“它能变成蚯蚓。”
早饭要吃粽子和鸡蛋。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所以端午节又叫粽包节、解粽节。粽子,又叫角黍,粘黍。南方多以糯米为主料,北方以黍米(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料。莱州人把黄色的黍米粽子叫“金粽子”,把白色的糯米粽子叫“银粽子”。
端午节妇女是主角,所以古时候端午节也叫“女儿节”。这天,成年妇女和儿童们都穿上新衣服,妇女和女孩子头上都插上艾枝,蜀葵花(俗称“光光花”)、金银花、石榴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梁郭一带,还给女孩子脖子上挂上一对用五彩布缝制的“五瓣花”。妇女和儿童们身上还佩戴香荷包和布老虎等饰物。香荷包即香囊,有心形、桃形、元宝形、葫芦形等等,里面装有香草、薄荷、樟脑等芳香性的中草药,目的也是为了驱毒防疫。
其他习俗,如门窗上插艾枝、菖蒲;喝雄黄酒、蒲酒,以雄黄涂小儿耳鼻等,都是为了净化空气,驱赶毒虫,防病保健的。
孙景璞
新闻推荐
虎头崖临海而居,满打满算200户,500多口人。别看村子不大,名气可不小。1950年4月第一版的全国行政地图,就标有该村的名字。1931年,掖县(现莱州市)区域调整,二区区公所...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