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涨到5元/斤,低谷跌到0.7元/斤,现在卖价停留在0.4元/斤……近年来,动荡的大姜市场“逼迫”姜农转变种植思路,改善种植方式。这其中,龙口市北马镇后诸留村姜农搭建大棚种植新鲜大棚姜,利用错季种植的方式,获取收益。
昨天上午,后诸留村姜农张业范操纵着大姜收获机往返穿行在大棚姜垄间,收获着新鲜的大棚姜。机械过后,姜垄松动,4-5位妇女轻松把姜拔起,随着剪刀的“咔嚓”声,姜秸分离,不多时,便有十多筐鲜姜排列在棚边。
驾驶大姜收获机的张业范高兴地介绍,由于成姜价格持续低迷,今年他投资3万多元,建成一个占地2亩的高效大棚,尝试大棚鲜姜种植。根据收获情况看,预计总产量将达1.8万斤,按目前每斤2.2元的价格算,一季收入将近4万元。
张业范是当地大姜种植大户,去年之前,他还是露天大姜的“拥趸”,而今年则下决心发展大棚姜。张业范介绍,他种植大姜已有10多年历史,曾经历过2005年5元/斤的高价,也经历过2007年0.25元/斤的低谷。在他看来,大姜市场动荡太大,即便是再有经验,也无法预知风险。
同是一村姜农,仲维平对张业范的话非常赞同。他去年种了3亩大姜,尽管丰收了3万多斤,并经一年的储存,但如今仅卖了1万多元,还不够本钱。
龙口是烟台市大姜主产地之一,多年来,该市形成了许多种植专业村和专业户。龙口市农机局负责人成世宝介绍:大姜的市场价格波动,直接左右着姜农的种植积极性。2010年市场行情看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总量增至5万多亩,而去年大姜价格一路走低,今年则减少了1/4的面积。
正是由于诸多因素,龙口大姜产业发展步入转型发展路线。在后诸留村这个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姜种植专业村,已经有10多户姜农走上了大棚种植的道路。
大棚姜种植相对露天姜种植有很大的不同。“大棚姜种植需要勤浇水,为的是保证鲜嫩。”张业范说,鲜姜的用途和陈姜完全不同,“陈姜主要做调味品,需要在地窖压一年卖,而鲜姜当季销售,主要流往超市、商场、酒店,作为鲜食用。”
潮湿的生长环境,给大棚姜挖掘工作造成了很大难度,这就需要机器帮助。张业范介绍,他现在驾驶的这台机器是自己改装的的分体式大姜挖掘收获机,尽管还有缺陷,但相比人工劳作来说省时、省力。
为提倡大姜转型发展,近年来,龙口市农机部门加大大姜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目前大姜生产除下种、剪秸外的整地、开沟、培土、挖掘、清洗等重要的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减轻了姜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姜农的生产成本。成世宝介绍:下一步,该市还将组织力量对大姜作业机械进行必要的改装,增加棚内作业的适应性,保证姜农在建棚时就能进行机械化作业。
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张建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日前,招远市种质资源调查组在该市张星镇石棚村和玲珑镇欧家夼村分别发现了多处古柿树群,树木多达1100余株,树龄最高达600多年,堪称一奇。古树名木...
龙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龙口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