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9日讯(YMG记者徐睿)临近春节,什么商品最畅销?毫无疑问是营养品和保健品。许多市民都要在节前走亲访友,带上营养品和保健品,既表达了一番心意,还显得很有面子。可是花高价买来的“营养品”,真的是纯正的营养品吗?在市面上,不少营养品只是在外包装上列出成分表,成分具体含量却并未提及,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无法放心。
营养成分、配料标注不明
春节快到了,营养品、保健品畅销,记者昨天在几家商场、超市里,查看了不少营养品、保健品的外包装,发现整体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仍然有部分商品在对营养含量的标注上做得不到位。
在南大街一家商场里,营养品货架上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许多顾客正在选购。记者仔细察看了一下中老年麦片专柜,发现所有品牌的麦片均详细标注了蛋白质、麦片、核桃粉等成分,同时还列出表格,将每百克的成分含量标明。在婴幼儿奶粉专柜也大致如此。
然而,在其它一些营养品和保健品专柜,情况就不那么好了。记者在幸福中路某超市看到,虽然蜂蜜礼盒大多非常精美,但涉及到营养成分就比较简略了,有的压根一字不提,有的只是简单写明含有蜂蜜、葡萄糖、果糖、维生素等等,最多再添上“蜂蜜含量≥50%”,让人搞不清到底这是不是纯蜂蜜?
部分营养品名不副实
家住烟台开发区的市民赵凯认为,既然花钱消费,买营养品馈赠亲朋好友,那就一定要明明白白。赵凯说,他准备春节去苏州看望二叔一家,这几天正在挑选礼品。他的准则是,外包装上只要没有详细的成分含量表,不管多便宜都不买。
“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事。”赵凯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他去看高中同学,顺便给家里小孩带了几大包红枣饼干,结果小孩吃了之后说“没有红枣味”,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赵凯后来仔细看了下包装,发现原料表大概是这样的,“小麦粉、白砂糖、精炼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红枣提取物、食用盐”。赵凯认为,既然红枣提取物排在倒数第二位,说明它含量很小,所以没有红枣味也不奇怪了,至于含量少到什么程度,包装上也没说。
记者从消协等部门了解到,也有少数消费者曾投诉服用营养品后造成身体不适,在这些案例中,消费者所购买的营养品,绝大部分也没有标注成分含量。
国家暂无强制性规定
早在2008年5月1日,卫生部出台过《食品营养标签规范》标准。然而,标准虽然旨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但它并不是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如果食品厂家没有按照规范来严格标注营养成分,有关部门也无法对它进行处罚。
如果是营养品以外的其它食品、保健品,例如阿胶、蜂蜜,其成分配料有无国家标准?相关法规对此只做了如下规定:容器中含有固、液两项物质的食品,除标明净含量外,还必须标明该食品的固形物含量,用质量或百分数表示。看来,即便营养品、保健品未标明成分含量,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有错。只不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心头的疑问就很大了:到底加多少蜂蜜才算纯蜂蜜?加多少红枣才算红枣饼干?如此标注成分,消费者怎能弄明白?
营养成分及食品配料标注不明,给部分厂家缺斤短两、制假售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此,本报呼吁商家能加强自律,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将商品的真实成分、配料向消费者明示;消费者在节前选购礼品时也应注意,尽量选择营养成分、配料标注清楚的营养品和保健品。
新闻推荐
低温严寒的冬季是哮喘病反复发作和加重的季节,入冬以来,烟台市各大医院的哮喘病门诊患者明显增多。市民李启明咨询:他今年76岁,患哮喘病近20年了,每到天冷病情...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