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吉林电视台《纪实》栏目工作三年,废寝忘食、潜伏暗访、共拍摄舆论监督新闻、专题、评论150多部,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吉林新闻奖多项,作品还获得中宣部抗击非典优秀作品奖……
他,如今华丽转身,任职鲁东大学校报编辑,在各级新闻类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新闻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出版三部专著:电视新闻作品选《为百姓说话》、散文作品集《岁月念想》、人物传记《商业狂人王传福》
“新闻中心《纪实》栏目的战友张成良同志经过偷拍、获奖……千锤百炼最终翅膀硬了栖上高枝当大学老师去了……”这段寄语是4年前张成良的一位同事在张成良离开吉林电视台时写下的文字。
2010年12月22日,鲁东大学2009—2010年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刚刚结束,张成良因为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世博会专项奖荣获三等奖,而收获了一份奖励,“挑战杯”被称作是大学生的“奥林匹克”,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一般文科很少有学生获得此奖,张成良指导学生获得的文科类奖项,在鲁东大学也史无前例,这不论对于张成良个人,还是学校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突破。
4年间,张成良从一位媒体人华丽转身为一名大学副教授,在这转身的背后是张成良一个“零”的开始,而在这“零”的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从吉林卫视《纪实》栏目组的记者、电视编导到鲁东大学校报的编辑,从广播电视到报纸平面媒体,张成良以他的才华睿智、新闻敏感和媒体视角延续着他的新闻梦想。
“得奖专业户”
是新闻狂人
梦想,因为美好,让人无法远离、无法抗拒。即使开始时一无所知,即使是道路曲折,只要他专注于自己的梦想,就会奉献一生去追逐、去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也必将做出骄人的成绩,张成良便是这样的。
“其实当我在大学里还学着物理专业的时候就已经爱上新闻了,大学里老师让大家准备讲课,别人讲的都是专业物理方面的,而我却给大家讲了整整一节课的新闻知识。”张成良笑着告诉记者。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也是辛苦的,张成良坦言:“新闻是我一生的追求,让我欲罢不能。”
2001年,张成良放弃了拥有编制的高中教师身份,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从此开始了专职电视记者的工作。
“到电视台一周之后,台里便要求我们独立外出采访,起初我在《新闻五分钟》栏目组担任记者,当时制片人要求非常严格,他总是会指出我新闻稿中的不足之处。”满腔热情的张成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热爱归于热爱,但他始终还是个门外汉,面对每次被打回来的稿子,他都会使劲琢磨着改稿子,三四次、五六次,一篇稿子、一个片子尽管还是惨遭“枪毙”,但是他依旧坚持着。翌年,张成良转入《纪实》节目组,他更是铆足劲儿要把电视专题做好。有一期居民小区爆炸案的新闻,张成良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了从现场采访到撰稿创作到后期制作的所有工作;他更是为了“风景区坟场变豪华停车场”的一条新闻放弃了元旦三天休假,就是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让曾经半个月都上不了片子的张成良得到了吉林电视台新闻中心领导的肯定:“行,直接用吧,不需要改了”。
张成良的这鼓韧劲、执着和付出在新闻中心是出了名的。对新闻越来越“上瘾”的张成良总是知难而上。2002年一个小煤井挖煤掏空房子的新闻选题,很多记者知难而退,唯有他坚持要啃啃这块“硬骨头”:为了找到新闻突破点他连续“蹲点”守候四天三夜,随行的摄像甚至都放弃了,他却独自扛着摄像机去暗访偷拍。为了啃下这块“骨头”,张成良深入矿井现场不下十次,工作的卖力让他得到了“小煤矿矿长”的称号。最终,“张矿长”连续采写拍摄了《小煤井缘何屡难禁》、《小煤井揭秘》、《非法小立井全部
叫停》、《反弹小煤井再次遭禁》4部新闻专题片,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身为记者的张成良也总是乐于奔波在任何新闻的“第一现场”:他乔装过洗浴店老板、教师、开发商,扮演过农药推销员、政府公务人员、小企业主,也当过农民、黑社会小弟、赌客、嫖客等纷繁复杂的角色,而张成良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第一手采访素材,完成新闻创作:“每当完成了一项新闻任务就好像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张成良欣慰地说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称对新闻有一种他人没有的狂热的张成良,在短短三年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闻作品《重点保护保护谁?》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另外十余件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吉林新闻奖、吉林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狂人也被人笑称“得奖专业户”。
新闻领域的“瞻望者”
“写新闻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读书做学问可以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2008年,张成良考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职新闻学研究生,数年的新闻采写编拍的实战经验让张成良在新闻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自2006年进入鲁东大学后,他在科研项目设计、论文撰写方面硕果累累,先后发表新闻类学术论文30余篇,20余万字。其中,《偏见比无知距离真想更远》一文被《新闻记者》刊发后,更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而论文《凝视与畸变———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研究》更是让张成良受邀参加了2009年在澳门举办的2009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会议,并且做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分论坛的主题演讲。学术论文创作是具备一定高积累才能做到的。张成良的数十篇新闻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一方面归功于他在新闻一线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在于他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我是一个比较求新的人,虽然做的一些事情会经历困难,但我敢尝试,敢创造第一次。”正是这种品质使得张成良在新闻领域不断进步,硕果累累。
同事评价张成良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有时间他就会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新闻理论书籍,浏览各类新闻期刊杂志。同时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科研项目,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科研创作。
从2009年开始,他先后指导文学院06级学生李静、07级刘晓航、08级赵文文等同学科研创新工作。其中,指导李静对大学生形象媒体报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尝试数据处理,最终形成了论文“大学生媒体形象建构的嬗变———以框架的理论”,在新闻类核心期刊《新闻界》上发表;论文《我国三十年来网络传播研究实证探析》一文在《新闻世界》上发表,并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得二等奖;论文《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期报道媒介议程分析———以新浪网为例》,指导学生以网站为样本进行系统统计,这一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获得世博专项三等奖。
此外,张成良还指导07级学生刘晓航参加鲁东大学2010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课题,“新媒体传播与大学生新闻需求的调查研究”以一般项目立项,现正在研究中。他还指导08级学生赵文文2010年组队参加“调研山东”社会实践活动,对烟台市芝罘区、莱山区等10个村子村民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项目“农村电脑、网络普及及使用情况调查”已经完成,撰写的论文即将发表。
张成良不仅自己搞科研,而且还带动一批批学生参与科研、投入科技创新,自认为不是新闻领域的“佼佼者”的他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播种、耕耘,终也获得了硕果累累。
甘为人梯的“新闻导师”
“虽然我现在没在媒体工作,但张老师给我的积淀对我目前的公务员文秘工作已经是绰绰有余的了。”烟台市芝罘区城管大队的王可良这样评价张成良老师。
在出色完成《鲁东大学报》校园新闻版面的同时,张成良还着重培养学生记者的新闻素养。“我很想多培养几个喜欢新闻,愿意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看到一批又一批学生记者走入社会媒体也是我目前的梦想”。如今的张成良还受聘为鲁东大学文学院电视编导的专业课老师,每次讲课前他都要很认真地备课、做课件,为的是能让学生接受到更直观、更全面、更形象的新闻知识。讲课之余,张成良还为鲁东大学电视台、各个学院举办新闻写作等专题报告或者讲座。“每一次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怎样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新闻,这使我感到很快乐。”张成良如是说。在2009年初由山东省高校工委、山东省版权局、团省委主办的版权征文比赛中,他组织学生参赛,并指导06级学生胡晓的作品获得征文一等奖,指导李静的调查报告“版权意识:离大学生有多远?”获得二等奖,获奖水平位于全省高校前列,鲁东大学校报编辑部也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张成良在鲁东大学报指导校报学生记者新闻写作可谓是不厌其烦:从新闻消息、通讯、评论体裁的把握到采写要领;从对师生、领导的采访到活动、会议的采访方法;从稿件写作的脉络把握到稿件修改的重点;从对人物、景物的拍摄到活动、会议的拍摄技巧;从报纸的画板布局到报纸排版软件的使用;张成良每周都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记者做培训,无私地将他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学生记者。2006年至2010年,张成良先后指导学生撰写的新闻稿件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科技信息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六
点》等各级媒体刊发300余篇,这也为众多校报学生记者毕业找工作增添了一道重要的砝码。鲁东大学2008届毕业生宋飞说:“正是因为在校报的经历,我从张老师身上学会写稿、编辑、排版,毕业时让我很顺利地找到中国石化报的编辑工作。”
2010年10月鲁东大学举办80年校庆,学校将拍摄校庆宣传专题片的任务交给了张成良。“没做过,但是要做好”,张成良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开始了专题片解说词撰写,随后带领几个学生投入到画面拍摄、后期制作、音效合成等工作中。学生岳永乐说:“为了完美的画面,张老师早晨四点多起来拍日出,那时候我们还在睡梦里呢。”学生赵文文说:“校庆专题片《远航》前后历时5个月,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校电视台学不到的东西。”学生金然说:“现在看《远航》,好多画面镜头都能想
到和张老师拍过多少次,换了多少角度。就像张老师说的《远航》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去年11月份,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在各驻烟高校成立校园采访中心,张成良为了给学生和社会媒体搭建桥梁,又忙碌地张罗了起来:成立会议上他举着照相机为学生留影拍照,为了采访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他每周召集校报学生记者培训学习、安排采访、编辑稿件。“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哪怕只留下一个脚印,也说明了他生命的分量。”张成良在其散文《生命的份量》中这样写到。新闻路上,张成良留下了数不清的坚实脚印,如今,他更希望的是自己的学生也能在新闻的星光大道上留下生命的足迹,即使甘为人梯,他也乐意,正如他自己说的让热爱新闻的学生“把梦想传递下去”……
YMG记者凌云鹏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1月8日讯(YMG记者李少鹏通讯员王剑英)国家统计局烟台调查队今天公布了2010年国内旅游市场的抽样调查报告。据统计,2010年烟台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271.53万人,同...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