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民生大道上
本报讯(YMG读者刘云利)昨日的文化中心广场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前来参加读者节的市民络绎不绝。我曾连续参加过几届读者节,今年的读者节感慨最深的是,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这艘旗舰在日益壮大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更加贴近百姓。他们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在舞台对面设立珠宝、血压计、食品安全的免费检测咨询就是一个细节明证。
我想正是报纸的内容越来越贴近民生,越来越关注百姓生活,才使得这几份报纸更受瞩目,更有市场。
要采写贴近民生的稿子,不接地气不行,但我完全没有料到他们会如此辛劳。我有幸采访到一位85后的女记者,她“十一”假期走进农村一家大型养鸡场当“鸡倌”,探秘高蛋价背后的诱因;重阳节又到一家老年中心,去做一名老人护理员,体验护理员的辛劳。我不解地问,做记者真的这么辛苦吗?她冲我笑笑,淡淡地说,这些都没什么。我知道那淡淡的笑容给我了标准答案:只要能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再苦再累也值得。
“老掉牙”其实是误区
96110爱牙专家提议:让80岁的老人有20颗功能牙
本报讯(YMG读者杨晓奕)在今年的读者节上,96110民意通呼叫中心,打造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再次与我们烟台市民拉近了距离,在现场为市民提供口腔保健、法律咨询、防水工程、太阳能维修、汽车代驾等多种便民服务。
烟台市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刘霞对牙齿的日常保健向现场咨询的市民做了五点说明。刘主任一上午接待市民上百人,发放资料五百份。拿资料咨询的,中老年人居多。刘主任说:“老年人认为牙齿掉光了,镶全口的是正常的。‘老掉牙\’其实是错的,要爱惜自己的每颗牙,拔一颗少一颗。我们努力让80岁的老人有20颗功能牙。牙齿的寿命应该和人的寿命是一致的。”
对话“烟台街”编辑
最开心是收到优秀稿件
本报讯(YMG读者薛洪华)昨天,我在读者节上的身份是:当一回记者。
说实在的,我从来没干过记者,也不太了解编辑的工作,光是想想记者每天都有截稿时间,困难就挺大;编辑天天编版,轻松不得。晚报《烟台街》版我很喜欢,巧遇之下我采访了该版的责任编辑赵冬梅。
当编辑是不是每天都会有个好心情?赵编辑说:“收到好的稿件,自己能够先睹为快,特别高兴;没有好的稿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挺难受。”赵编辑对我以前写的稿件做了细心的点评,希望我发挥自己的风格,多写、常写,《烟台街》需要更多的作者、读者参与进来。
对话“今日芝罘”编辑
晚上做梦也想标题
本报讯(YMG读者王道芸)感谢晚报给我这次体验记者工作的机会。平时对晚报内容品头论足,临到自己做记者了还真有点小老鼠啃天无处下口之感。还好我的采访对象给了我勇气。
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曲彩云,是“今日芝罘”版的编辑。问及日常工作时,她很风趣地说:“我是新闻版的编辑。如同做菜,主菜、副菜都要有,记者好比采购员。材料不够时,自己得去想,去编辑。下班了也会下意识去想,晚上做梦也想标题,加工盘旋身不由己,想到一个好的标题,会兴奋,有成就感。抓到一个契机做了一个好的策划,也特开心。”
资深读者团员采访手记
没想到会受到邀请,坐进报社大楼的全媒体新闻中心,像一名真正的记者,在格子间里奋力赶稿子。从三楼走到七楼,我看到正趴在桌上补觉的编辑,见到记者为了赶稿子坐在电脑前吃盒饭。我还见到了最喜欢的《37度女人》杂志的编辑,我以为编辑们的生活如那本杂志般优雅,但他们告诉我:“其实并没有杂志上描述的那样光鲜,有时我们凌晨两三点还在网上传稿件。”
原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闻就是在这样年轻群体的笔下生成。他们努力、成熟,稳重却又活力四射,像一个个时刻准备出发的战士,在新闻的战场上战无不胜。这样的团队生产出来的产品,当然好看,当然是我们最爱最欢迎的。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姗姗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初阳通讯员卫杰张宁卫红摄影报道)昨天12时04分,随着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潜水员将最后一名幸存渔民引领出水,辽宁籍翻扣铁壳渔船“辽丹渔26628”轮...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