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琴在上世纪70年代就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曾受到过华国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姚淑琴。她个头矮小,但目光坚定,思维敏捷。她以奉献为乐,演绎着自己坎坷而精彩的生命乐章。
因家贫幼时两度被卖
姚淑琴今年74岁,一生身世坎坷。1937年,她生于芝罘区只楚街道西牟村一个农民家庭,是个早产儿。当时,怀着身孕的母亲在推磨中,不慎将仅有6个月零28天的姚淑琴挤出腹外。因早产,母亲没有奶水,她只好喝高粱面糊糊长大,所以营养不良,身材矮小。
还不到1周岁时,那天是正月十五,妈妈讨饭去了,爸爸为了偿还欠人家的5吊钱,把姚淑琴卖给了当时福山县一有钱人家。晚上,妈妈回家后才知道孩子被卖了,忙找人借了5吊钱连夜赶到福山,次日一早将她赎回。
6岁时,重男轻女的爸爸嫌弃妻子光会生女孩,一气之下回到临沂老家,此后再也没回来。为了养活3个女儿,妈妈将姚淑琴送给了一个老婆婆。但随后当她得知这个老婆婆领养女孩,是为了养大后卖给窑子当妓女时,妈妈在第三天又将她要了回来,然后把10岁的姐姐送到永福园一个财主家当丫鬟。
幼时的姚淑琴很瘦小,但善良懂事。6岁了看着却只有3岁那么小。妈妈出去要饭,一去好几天不回,6岁的她看着1岁的妹妹,有点好吃的她都给妹妹吃,自己喝冷水,晚上睡觉她没有力气把妹妹抱到炕上,就搂着妹妹睡在冰冷的地上。
聪明好学人称“神童”
姚淑琴十分聪明,记忆力超群。还没上学时,她照看妹妹,经常趴在西牟完小的玻璃窗往教室里看,先后学会100多个字。
1949年,烟台解放了。姚淑琴家分了一亩地和几间房。村长赵作仁看她挺聪明的,就让她去上学。那时,姚淑琴已13岁,第一次考试她考了第19名,之后她总是考第一。
姚淑琴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许多人称她“小神童”。后来,她顺利地考上了福山县一中,又念了三年书,并担任学习委员。但因家里穷,考不起高中,养父又得了尿道瘤,她只好弃学回家照顾养父和坐月子的妈妈。
或许是上天眷顾,1958年,烟台机床附件厂到西牟村去招3名金属切削专业的学生,她有幸被招上了,成了一名当时人人羡慕的中专生。
夫家“一家子残疾”
1960年元旦,在技校读书的姚淑琴,在一次去文化宫表演节目时,被一个流氓盯上了,这件意外却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
当时,姚淑琴表演完,又帮着收拾舞台,完后已接近半夜12点。一看时间不早,她赶紧跑着回宿舍。可就在半路上,一个流氓突然将其抱住并欲行不轨,她大呼“救命”。听到呼喊声,一个小伙子从西面赶过来,将其救下。
小伙子叫于林财,是烟台市玻璃厂的一名工人。那天他下夜班,因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走着回家途中遇到了这件事。
次日,出于感激,姚淑琴买了两斤桃酥和一斤糖,到于家表示谢意。一进门,她愣住了,原来,于林财一家五口人,就他自己是个健全人,他妈腿残疾,爸爸是个罗锅,妹妹和弟弟都是聋哑人,弟弟还失明……
后来,她又去了一趟。没想到,于妈妈竟给儿子当起了媒人。她说:“你20多岁没对象,你说俺儿好心眼,不如就跟我儿吧……”当时,羞红了脸的姚淑琴没答应,也没谢绝。不过,此后,她的脑海里经常浮现于林财见义勇为的场景,还有于妈妈善良诚实的面容。
就这样,1962年,姚淑琴嫁进了于家。结婚时,妈妈给的60元嫁妆钱,她一点没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给公公、婆婆、小姑子、小叔子每人买了新衣服和鞋,自己却仍盖着上学用的旧铺盖。
永远的“金刚钻儿”
1964年,姚淑琴当上了仓库保管员。此前,仓库货物存在霉烂变质、帐目不清等问题。为了找个好保管,厂里派姚淑琴来接手。
接手后,姚淑琴发现保管的活并不轻快,领料、找编号、查名称,还要查存放位置,经常忙得手忙脚乱。仓库里最多时,物资多达5000多个品种,3000多万件。
为了能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她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把原材料的编号、名称、规格、单价一项一项地写在纸上,贴在货架上和家里的炕头上、锅台上、镜子上,利用点滴时间反复念,直到能背下来为止。她白天闭着眼睛,晚上关闭电灯到货架上练习取货分货,强记物资的摆放位置,终于做到“蒙着眼睛照样发货”的地步,并能准确说出200多个货物的价格。她所经管的5000多品种、3000多万件物资从未出现过差错。
工作中,她还精心创造了“五五摆放”、“四号定位”等仓库管理办法,创造了发货20万件无差错的记录。她经常加班,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8年干了11年的活,被人称为“金刚钻儿”、“铁人”。1979年,姚淑琴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至今她还保留着当年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爱心投向孤寡残疾人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姚淑琴家。家里陈设简单,客厅里的沙发已用了30年,两个长沙发花了160元,买时就是半旧的,中间的小沙发是从外面拣的,茶几也是花20元买的旧货。
因有外人来,姚淑琴穿上了最好的衣服,那是别人送的。“我多数时间都是穿30多年的老厂服。”老人说:“有穿的就行,省下的钱可以帮别人。”
现在,姚淑琴每月退休金1900元。除了每月固定给在烟台福利院寄养的小儿子1100元外,自己所剩无几。但即使这样,多年来,她却一直在关心和帮助比她更困难的人,她先后照顾了5位孤寡老人,目前已有3人离世。
有一个叫孙淑萍的老人,无儿无女,也无工作,姚淑琴帮她干家务,一照顾就是5、6年。西沟街的杨洁悟老人也无儿无女,姚淑琴从1995年开始照顾她,一周去三次,买菜、洗衣、倒垃圾。88岁那年,老人镶了口牙,用了一段时间后,老人嫌牙不好,让她去给退。牙用过退给谁?姚淑琴自己拿出300元,告诉老人这是人家退的一半钱。还有86岁的杜莲芳,丈夫去世,每月靠老伴单位给的360元维持生活,儿子吃低保,每月仅380元,姚淑琴常去看她,给她买好吃的,每年都给她100元。
行善事、肯助人,这是姚淑琴一辈子的追求。丈夫病重时,她87岁的小学老师于崇明摔伤,晚上需人陪伴,她二话没说,顶风冒雨如期来到老师家。当时,她一进门,于老师都愣住了,只见雨伞鼓了,衣服、裤子和鞋都湿透了,整个人像个“落汤鸡”。
每年为福利院捐款3000元
老劳模遇到的困难,引起社会的关注。东方电子给她报销了大部分的医疗费,还给她安排了一套住房,电信部门还免费给她装了电话。就在前一阵,姚淑琴的老伴去世后,她到烟台回龙山公墓去买墓地,回龙山公墓的领导了解到她的事迹后,出于对老人的敬意,当即拿出3万多元作为生活补助金捐给了老人。
尽管姚淑琴生活条件很困难,但她精神十分富有。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她所在的社区居委会考虑到她的家庭情况,没有通知她,可她执意捐款。2007年,市领导给她送来了3000元慰问金,可她却把3000元慰问金一分不少地捐给了烟台市社会福利院。第二年,市里给的3000元慰问金,她再次捐给了福利院。第三年,当市领导要再给她送慰问金时,她婉言谢绝了。
此后,她每年都从生活费中省出来3000元捐给福利院。采访结束时,她说:“我要一直捐到死,将来我不能动弹了,也要让儿子去替我捐。”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鲲)外出旅行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旅途中丢失了贵重物品就非常扫兴了。市民张女士日前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返回烟台时,她在广州机场托运的行李,...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