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我中专毕业,那时社会上正流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初涉社会的我戴着有色眼镜看周围,心情有些灰暗。
试着用手中的笔排遣郁闷,不断地投稿,每次都石沉大海。热心人不时提醒:现在没关系不行,报社也一样,你不认识人,不会有人给你发稿的。我胆怯了,看来真的是“不服不行”呀。在彻底放弃之前,我给了自己最后一次机会,给《烟台晚报》投了篇稿。
无望的等待中,竟然收到了编辑的亲笔回信(那时没有电子邮件),对我的文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十多年过去了,但当时激动的心情,今天回想起来仍然清晰得很。3天后,我第一次在报纸上见到了自己的文章。兴奋的我一下子把那天的报纸买了20份,一张一张地翻,一遍一遍地看,细细体会那种神圣而自豪的感觉。
这之后,我的稿件隔三岔五就会在晚报上出现。最初,要经过编辑大量的修改,到后来,几乎一字不动地发表,在这个过程中,我从编辑那里学到了很多。其中,一位编辑老师前后给我回过三封信,鼓励之余,也对我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忧郁、阴暗表示担忧,她鼓励我多用阳光的视角看待世界。我真的试着这么去做了,我发现,周边的一切真的变了。不知那位编辑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迷茫徘徊的小姑娘?
人都说万事开头难,的确,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我信心大增,开始不断有稿件发表于各大报刊、杂志,有几次参加征文比赛还获过奖。我有点得意忘形了。而这时,晚报的一位编辑给了我善意的提醒。当时,我把稿件投给了这位编辑,几天过去了,见没什么动静,就把稿件另投了他人。没想到的是,我几乎同时收到了这两位编辑的准备用这篇稿子的回信。事后我接到了这位编辑的电话,她委婉地讲了一些投稿的常识,指出一稿多投的不妥。这件事令我很受触动,文品如人品,先做人后做文章,我会记住这一点。
《烟台晚报》伴我从幼稚青涩走向成熟,遇见这样的良师益友,不能不说是我的幸运。崔宁
新闻推荐
YMG记者李凤“怎样让子弹拐弯?”“《铁道游击队》里,游击队员从火车上跳下会发生什么?”“蚂蚁从10层楼上摔下来会不会摔死?”这是今年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面...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