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陆启飞)国家强制性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从20日起实施以来已经过去3天,烟台市场上新生产的商品包装是否都符合标准呢?记者调查发现,不仅部分商品的包装标识存在着打“擦边球”现象,就连市民看标签依然“云里雾里”。
昨天上午,在南大街附近某超市的食品销售区,记者观察发现,大部分的食品包装标识都已经将“配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内容分开。
记者随便拿了一包薯片,在其包装袋的背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标注了配料的成分:马铃薯、棕榈油、调味剂(白砂糖),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成分:碳酸氢钠、碳酸氢铵、食用香精。
新通则规定,要求明确标明食品成分,添加剂标示要通俗,保质期按最早到期的单件食品计算等。虽然大部分的产品都能较为清晰的标注了产品配料和添加剂的主要成分,但是也有一些食品包装上仅仅标注成分学名,让消费无法了解其作用。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他们大多表示不清楚国家对于在食品标签上注明食品添加剂等信息的规定。
市民王女士在听记者解释了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后有些疑惑:“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商家添了不该添的东西,但如果添加了,商家怎么会标注上去?谁来监管呢?”
在被告知新通则要求对食品添加剂必须使用通用名时,市民赵女士指着手上的一款芒果干的包装说:“这上面标了食品添加剂是焦亚硫酸钠、芒果香精和柠檬酸。可这焦亚硫酸钠到底是什么东西?防腐剂还是调味剂?可能会有什么危害?我们其实也不明白。”
新闻推荐
一位八旬老太,20多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到街头广场教授市民学太极拳,分文不收。为什么?“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人最大的幸福。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了,他们自己幸福了,还给家庭减轻...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