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鄂尔多斯婚礼》以文艺节目的形式出现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一批老艺术家总结民间鄂尔多斯婚礼而形成,一经推出,就成为鄂尔多斯市的保留节目。“婚礼”蕴藏着以蒙古民族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风情文化为主的特色草原文化。传统鄂尔多斯婚礼,将鄂尔多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融为一体,是蒙古民族文化的经典,并以独特的魅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多年演出历程,经久不衰
《鄂尔多斯婚礼》以男方娶亲为主线,浓缩了蒙古族娶亲过程中的精华内容,寓情于歌舞,场面热烈欢快、诙谐喜庆,格调高雅。
20多年来,《鄂尔多斯婚礼》演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经久不衰。舞台上,六十位演员以原生态的形式自然而真实地再现了草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以最质朴的真心演绎着一个民族盛大的节日,他们以最纯洁的心灵朝拜神圣的民族文化。他们将敖包、圣灯、祭司与几百年传承下来的蒙古民族宫廷文化、风情文化紧密结合,草原文化在这场婚礼中得以完整展示。
演出现场“出现”草原沙漠风光
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由序曲《苍狼、白鹿、魂》、《拜根》、《祈缘》、《迎婿》、《沙浴》、《惜别》、《送亲》、《婚庆》、《摇篮》和尾声十个篇章组成。整个演出从序曲到尾声,紧紧抓住了鄂尔多斯人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强大的生命意识,融合鄂尔多斯古老而优美的民歌、丰富浓郁的鄂尔多斯民间舞蹈、璀璨的鄂尔多斯蒙古服饰以及具有深邃内涵的鄂尔多斯岩石壁画等元素,深刻地体现出了蒙古民族的精神风貌。美轮美焕的舞台背景,勾勒出鄂尔多斯梦幻般的草原沙漠风光;激情四射的舞蹈表演叙述着古老的民俗风情。这个“婚礼”场面可不小,别错过了参加“婚礼”的机会。
新闻推荐
□冯克力撰文/供图《老照片》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1996年推出的品牌丛书。《老照片》创办初期,稿源一度紧张。经人引荐,编辑部从某博物馆获得了一批老照片。这些照片...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