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源于春秋战国的鲁菜文化,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福山可谓是一方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水土。寻根溯源,福山的老建筑可谓是客观的见证者。本周是“发掘民间老建筑·走进福山”的最后一期,记者整合了两处风格迥异但却分量十足的老建筑群,从中似乎能够找到福山丰富文化的渊源。
【探访】
有的建筑因为主人而名扬四海,有的房子因为漂亮而得以保留。但在抵达福山回里镇旺远王村之前,记者没查到任何关于“陆艺学校”的相关资料。其实,即使你到了房子跟前去打听,也几乎没人知道“陆艺学校”在哪儿。
踮着脚尖跳过一片泥泞的土路,一座挂着LED广告牌、写着“贯彻落实计划生育”的胶东传统照壁映入眼帘。“这就是陆艺学校的正门,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看到它,记者立刻明白了其“低调”的原因,眼前就是一处严重缺乏“建筑个性”的四合院,经过近百年的岁月,仍静静坐落在旺远王村的村头。如果不是福山民俗专家吕伟达当年担任文物管理所所长时深入基层的实地普查,这座承载了一定历史份量的老建筑恐怕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高大的门槛、厚重的门墩以及两侧的镂雕,让已经破败的正门尚存了一丝当年的威严。大门看起来已经很多年没有打开了,门前杂草丛生,两侧各有三扇窗户,透过铝合金门窗往里看,已经是人去楼空,唯有墙上的黑板和高出一截的讲台,证明了这里曾经是座学校。绕开正门,记者从侧面的通道走进了学校内部,眼前豁然开朗,中间为一个大操场,四周建有教室14间,东西厢房18间,可见学校在当时规模着实不小。
【溯源】
“旺远王村当年算是一个富足的村子,村中王姓居多,多为王懿荣家的族人,重视教育就不足为奇了。”吕伟达告诉记者,这座学校为民国六年即1917年兴建,由当时的旺远区长王世欲和清末道台王伯孪共同出资,在村东南建造了一座私立学校。“学校弘扬孔子倡导的多方面教育,主要为:礼(礼节)、乐(音乐)、射(习武)、驭(驾车)、书(书法)、术(算术)等六项技艺,所以称陆艺学校。”
当时,烟台已经开埠几十年,西方的工业技术、商业模式大规模涌入,其中文化教育也随着很多教会学校的建立而逐渐被烟台人所接收。“据记载,陆艺学校在上世纪30年代进行了改革,不仅设有传统的国文、算术、国画等科目,还加入了修身、唱歌、体育、劳作、卫生等“洋科目”,四年级以上增加了地理、历史等课程,成为一所当时罕见的综合性技校。在教学模式方面也有所突破,根据学生水平分成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学生来源从最早的本村招生发展为面向周边扩招,鼎盛时期,学校达到7个班约300多人。
【保护】
与其他文化保护单位相比,对这座陆艺学校的保护有些差强人意。如今,建筑南侧的教室被改成了纺织工厂的车间,两边的厢房则成为仓库。记者采访时,这座建筑刚刚经过局部整修,房顶换成崭新的红瓦,原本的镂花青瓦被堆弃在角落。在村里人看来,这所破旧的学校被拆是迟早的事情。
操场中保留下的传统门廊
新闻推荐
2013年,出口企业艰难中前行:对外,人民币不断升值,赚取的一点利润被汇差“偷走”;对内,用工、材料成本攀升,利润空间也被压缩。与此同时,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