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冬到来年二月,是海蛎子最鲜肥的季节,烟台有句俗语:“雪花飘飘飞,蛎子顶壳肥”。
当年家住海边的,谁家没有三个拐篓、两副蛎钩子?每逢退潮,便冒着寒风到海边礁石上刨蛎子。那蛎钩子就像啄木鸟的喙,细长而又尖锐,对准海蛎子和礁石的结合点一啄,就把海蛎子揭了下来,随手丢进拐篓里。一潮下来,一个人少则弄个三五十斤,多则能弄七八十斤。
打回来的海蛎子,就像一块块不规则的石头。用专用的小铁铲往蛎壳缝隙间一撬,海蛎子壳便一分两开,白瓷般的内壳里酣睡着白白嫩嫩的海蛎子肉,“啪”的一声,连肉带汁铲进瓷盆里。
吃蛎子不需什么刀工,油炸、热炒、凉拌、淸汆皆可。烟台人特会吃海蛎子,包饺子、蒸包子、炸蛎黄、清汆蛎子汤、海蛎子打卤面,花样不少。家中来客,一时半晌饭菜不凑手,那就烧上一锅滚沸的蛎子汤,下几绺面条即成。大瓷碗里盛上面,卧几只肥嫩白胖、颤颤巍巍的海蛎子,看起来丰盈,吃起来鲜美,也不算慢待客人。
淸汆海蛎子是烟台人待客的首选。将海蛎子用开水焯个八分熟,用笊篱捞出,盛在大瓷碗里,放入切好的葱花、香菜梗,淋上几滴香油。然后,把蛎子汁和清水一起在锅里烧开,冲进碗里即可。在宴席快结束时,喝几口清汆海蛎子汤,解腻、醒酒、清脑。
萝卜丝海蛎子包子更是烟台人的特色面食。萝卜丝用开水焯两三遍,剁碎,加油、盐、面酱调味,再加入海蛎子拌匀。有韭菜的话,再洒一把新鲜韭菜末。面皮可发面,可烫面,随个人偏好。手巧的主妇,会捏麦穗状的包子褶,更好看些。刚出锅的发面包子皮儿暄软,馅儿鲜香,萝卜丝喜腥气,与海蛎子的咸鲜很搭。
过去,烟台人家还有个风俗,女人坐月子,要喝上一个月的蛎子羹,取其“利子”谐音。海蛎子营养丰富,据说能滋养母亲的身子,又下奶,孩子自然就健康。
烤海蛎子,是街头大排档的美味。我要说的是童年吃过的灶火煨海蛎子。雪夜,屋外北风怒号,母亲在灶前拉风箱做饭,饭熟停火,便在灶中残烬里,为我埋上几个大海蛎子。一会儿,海蛎子煨熟了,裂开了嘴,“噗噗”喷着白气,母亲轻轻把它铲出来,我就可以大快朵颐了。那略带焦糊的鲜味儿,我至今不忘。
新闻推荐
烟台解放初期,西关南街一带有个自发的马路市场,俗称破烂市。它称得上是市区年头最老、生命力最顽强的马路市场,前后存续有半个多世纪之久,直到本世纪初才被整体搬...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