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位个体工商户,就是老百姓嘴里的“小贩”,平时喜欢看晚报,他在四马路市场家家悦超市西门处经营着一家瓜子小店,店里摆着一摞子晚报。而他的老婆,则在家家悦超市东面卖橘子(夏天卖西瓜),夫妻俩每天早晨五六点出摊,晚上九点多收摊,辛辛苦苦地经营着自己的小摊位,也经营着他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幸福?对,虽然如此忙碌和辛劳,挣的钱也不多,他们都觉得自己很幸福。这是一个“有品牌、有信用、有好心也有好人”的“四有”小贩。
有品牌,挑瓜有绝招
经营“老孙瓜子”的他不姓孙,姓费,叫费向涛,是牟平区文化街道办事处正阳里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3年前,他和老婆矫鲁娜带着当时才3岁的儿子来到烟台。最初租住北环山里一间仅仅6个平方的小棚,一家三口挤在这么大点的空间里,没有水,只能到附近的邻居家里接水。
早先,他到福山东周去批玉米,3毛钱一穗批回来,大一点的拣出来卖一块五两穗,他推着车子沿街叫卖,妻子则带着儿子就在福山路的街头上摆个篓子卖。有一次妻子卖玉米时遇到城管,城管上来没收玉米,3岁的儿子趴在玉米篓子上嚎啕大哭,城管的小伙子不忍心,摆摆手走了。
卖了一年玉米,也就挣了个温饱。2001年,四马路早市建起来了,他们一家就到四马路早市家家悦超市东侧的位置租了个摊位,开始卖水果。攒了点钱,花18000元买了个三轮车,他们又开始卖西瓜。2004年夏天,费向涛进了第一车西瓜。瓜农也不骗人,但是要自己挑,“凭眼力吃饭。”费向涛去挑瓜前,请教了很多人,看花纹啊,看梗啊,看叶子啊,不过不经过实战的经验一个也不管用,费向涛挑回来一车生瓜蛋子。这一车瓜,连来回路费,赔了800块钱。本来就不富裕的一家人,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了。两口子吵起来,把瓜摔了一地。这天晚上,费向涛做梦喊的都是西瓜。早晨起来,儿子问他,“爸爸,你睡觉时喊西瓜,想吃西瓜吗?”费向涛流泪了,老爸哪里是想吃西瓜啊,老爸是快被西瓜折磨疯了。
费向涛可不会轻易服输和放弃,他白天夜里地琢磨,碰到瓜就试自己的眼力,他选瓜越来越老练,即便这样,到了瓜地他也不会立即起瓜,通常都是先交上钱把瓜定下来,然后找个旅馆住三两天,等瓜再长长,再长长。“这样能熟得透一些。”说起自己这一招,费向涛有些小得意。
选的瓜好,卖的价平,慢慢地,费向涛的瓜摊有名气了,他给自己的瓜封了品牌:八万西瓜。这个八万可不是麻将桌上的八万,这是费向涛的外号,也许是当初有个挣八万块钱的梦想?
有信用,赚来一批老客
费向涛如今又置办了他来烟台后的第二辆车———花2万多买了第二辆三轮车,全家人还搬到了比原来房子大几倍的楼房里,虽然这个一楼的房间又暗又潮,也不大,不过他特自豪。当然,13年置办两辆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费向涛挑瓜只挑好的,宁肯多花钱。往外卖时都平价、足秤,卖出的瓜如果有问题,人家来找,他都给退,很多邻居都认准了他的“八万西瓜”,非他家不买了。“八万西瓜”俨然已经被民间授予了信得过品牌。和别的摊位买家挑挑拣拣相反,老人到矫鲁娜这里买水果时,都让矫鲁娜帮着挑,他们放心这个闺女,不会骗人。
不止八万西瓜成了放心品牌,费向涛的瓜子也很抢手,很多老顾客宁肯多走路也要到他的摊位来买。说起这个“老孙瓜子”的由来,还有段故事呢。2009年,经营“老孙瓜子”的孙大爷将这个店送给了费向涛。孙大爷经营这个店14年了,很有感情,之所以会送给费向涛,是他认准了这是个好人。
有好心,小店成免费仓库
费向涛可是个热心人、好心人。今年夏天,费向涛给晚报打电话,想给小记者活动捐40个西瓜。他说那次小记者活动是在室外,大夏天的,小记者们和跟随采访的记者一定很渴,所以他打来电话想捐助。费向涛告诉记者,报社体谅他是小生意人,挣钱不容易,没有去拿他的西瓜。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二天,费向涛组织水果摊主、美发店员工一起捐出230元。日子过得很紧巴的费向涛说自己去年初曾得到过晚报《彩云在社区》栏目的帮助,为了回报社会、回报晚报,他们几位在一起卖水果的摊主就商量着为灾区献份爱心,你15、他20地凑了一些钱。旁边美容美发店的老板和员工知道后,也纷纷自发捐款,10元、15元、20元、50元的都有,费向涛自己拿出了50元。
附近居民买了菜,买了东西,也常常会放在他的瓜子店代管,这时,费向涛的瓜子店就成了免费仓库。
有好人,越活越精神
有品牌、有信用、有好心的“八万先生”费向涛,还有好人。虽然生活过得并不算太富裕,费向涛一直反复向记者说明自己很幸福:“四马路养人啊。”他嘴里的“养人”是指四马路这个地方让人生活得有安全感,有精神头。“晚上把西瓜扔在这里,绝对不会有人来动。四马路人的素质都高。”
费向涛嘴里的好人有附近的住户,有他的顾客,有家乡的父母官,也有城管。“大家都很照顾帮助我这个牟平人,有的时候买东西不讲价还多给钱。”而他的老家———牟平区文化街道办事处正阳里村的村委会主任曲永祥也很照顾他这个贫困户。“儿子上学也得到烟台人的帮助,第一次帮俺们的是晚报的记者,那会儿上烟台的学校很难,儿子6岁半的时候,俺在晚报上看到政府出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可以在市里的学校上学,俺就赶紧去报名,结果学校说名额满了。俺心里那个郁闷啊,拉着儿子到报社,记者帮俺孩子上学了。”费向涛说如果没有晚报记者的帮助,他的孩子就得回牟平上学了,“孩子不在身边,那还是个家么?”费向涛和矫鲁娜至今仍然记着当时帮他们的记者。
后来,烟台海洋渔业公司的一位大叔帮着联系烟台海洋技术学校,让孩子上了免费的技校,“毕业后还能去船上当船员,听说收入还挺高,干几年没准就能攒出个房子。”说起这位大叔,费向涛心里也是满满的谢意。“其实我也没对他做什么,就是他下来玩时给他倒杯水。”“净遇到好人了。”费向涛和妻子矫鲁娜异口同声。
■人物语录
晚上把西瓜扔在这里,绝对不会有人来动。四马路人的素质都高。
我们来烟台,净遇到好人了。就为了报答这些帮我们的人,我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大家伙儿。
费向涛在四马路扎下了根。
夫妻俩经营着自己的小摊位,也经营着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烟台市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协办YMG记者曲彩云通讯员周洪亮摄影报道14日上午,在烟台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孙旭昶、张翠玉、赵俊章、刘以德、杨世梁等5位老干...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