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日是11月9日,身份证却阴差阳错地写在11月7日,我像是变着法子地围着11月8日的记者节转悠。喜欢做记者,最初只是对足球的喜好。记者可以看各种比赛,然后通过自己的叙述与别人分享电视上看不到的幕后故事,将赛场外的感动记录下来,让比赛故事化,明星常人化———儿时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后来,果真做了记者,而且成为了一直想当的体育记者,去过奥运会,采过世界杯,全程跟着曾经最痴迷的山东鲁能拿了3次联赛冠军。渐渐,干记者干得兴趣越来越少,对新闻事件的反应越来越麻木。直到2010年,采访了一则与体育无关的小铝碗的故事。
二次解放烟台的一次战斗中,曲鸿全老人所在的连队几乎全军覆没,危急时刻,连长将腿部负伤的曲鸿全背出死亡线。为了表彰其轻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神,连长将在战场上缴获的小铝碗(美国制造)送给了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曲鸿全老人的母亲曾用小铝碗给要饭的叫花子送水喝,叫花子看见碗的材质是那个年代并不常见的金属,就悄悄地将小铝碗收进了包裹里。后来,曲家人发现小铝碗不见了,曲鸿全一想,立刻起身四处去寻找上午来要饭的那个叫花子,把铝碗给要了回来。“后来生活好了,家里还一直用着这个碗,老爹不能看着它在眼皮底下消失。”曲鸿全的三女儿曲美敬说道。年近60岁的二女儿曲美凤告诉记者:“小时候馋嘴,我和妹妹拿着它找挑货郎换糖瓜了。老爹很着急,立马出门去追挑货郎,把小铝碗给找了回来。”
经历了两次失而复得,小铝碗彻底被珍藏了起来,不再使用。2000年左右,晚报上刊登博物馆征集革命文物,曲鸿全老人寻思了几天之后,委托女儿跟市博物馆联系捐献的事情。“我们很不理解,他怎么舍得把他的‘命根子\’捐出去。”曲美敬回忆当时的情景。曲鸿全老人告诉他的子女,放在家里,小铝碗早晚有失传的一天,而把它捐给国家,它能得到更好的保管,而且会有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这才是小铝碗的价值。
这则真实的故事见报后,曲家人专门给记者打来电话:“老爹要是能看到这一幕,他会知足的。”挂了电话,心里突然生出久违了的富足感。一篇报道帮助一家人完成一位革命老人的夙愿,足矣。
做记者多年,无论是体育赛场还是社会角落,采访中其实最不缺的就是感动,而这恰恰是新闻稿件最珍贵的生命力,只是自己忘记了感动。此事过后,经常想起那个小铝碗,提醒自己:莫忘感动,莫忘初衷。
新闻推荐
市区一天拖走12辆“僵尸车”, 交警昨起集中整治“僵尸车”,车辆六个月无人认领将被充公
YMG记者李泉江通讯员袁圣凯李娜曲涛近日,本报连续报道了交警部门整治“僵尸车”的消息,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不少读者纷纷拨打本报96110热线,提供了近百条“...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