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埠》本月24日登陆央视,对于广大市民而言,是重新认识、发现近代烟台的鲜活教材。对于长期跟踪摄制组采访、宣传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而言,则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意味:为纪录片团队从初创到正式运行四方奔走的报社领导,为情景重现主动请缨担任群众演员的记者,为纪录片拍摄提供、撰写的大量素材……在《烟台开埠》立项、拍摄、成片的近两年间,随处可见YMG人的身影。
从草创、研讨到拍摄牟志勇见证《烟台开埠》
“历时两年整,十集《烟台开埠》与广大观众见面,可谓成之不易。”今年1月,从烟台市委外宣办主任调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的牟志勇感慨良多。从去年3月就着手与中央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联系、抓紧立项,开展前期选题论证、资料整理、脚本撰写,并先后组织学界、专家和编导团队进行多次研究讨论;调任报社后,仍作为制作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奉命继续负责纪录片制片、文稿的协调工作,牟志勇是《烟台开埠》近两年来从草创到拍摄完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牟志勇说:“《烟台开埠》脚本初稿形成后,曾先后经历3次较大规模的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研讨、修改,小的研讨修改则多达20余次,汇集了市领导、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市民的多方意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严谨、精确的历史考证中,诸如烟台开埠确切时间、有无租界、登州文会馆是否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等富有争议的史学问题,也在充分、翔实的史料前得以一一证实,《烟台开埠》是对近代烟台的重新发掘和认识,也填补了烟台在近代史、尤其是开埠史纪录片方面的空白。”
本报两名记者过戏瘾穿越成山东巡抚与清军将领
去年10月25日,《烟台开埠》摄制组转场栖霞牟氏庄园,进行“开埠史话”一集情景再现的拍摄。剧情主要为1861年首任烟台知府王启曾、候补登州知府董步云、五口通商大臣崇厚等人的亮相串场,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图片总监时立国以群众演员身份先过了一把“戏瘾”。
按照剧情需要,时立国所扮演的山东巡抚文煜,有一场与心腹董步云商谈开埠委任的过场戏,为展现出清廷大员的“气场”,时立国事先查阅了大量烟台开埠的史料与文煜的生平典章,并连夜剃了光头上妆试镜。坐在太师椅上对下属耳提面命,威严而不乏和气,时立国很快就进入了状态,随着导演要求的不断细化,肢体动作和神态也愈发贴切。而在“炮台寻踪”一集中,常年在西炮台公园打拳健身、对炮台地形和历史分外熟稔的本报采访部副主任何晓波,也应摄制组之邀扮演了驻守西炮台的清军将领张萌桓,重现当年丁宝桢询问炮台防御工事修筑进展。何晓波和“丁宝桢”在狭窄的林间坡路上边走边看,因为拍摄时对人物的角色把握、神态、步履等不到位,不到30米的山坡来来回回地走了10来趟,方才大功告成。
开埠150周年采访资料成纪录片珍贵素材
2011年适值烟台开埠150周年,当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启动“烟台开埠,鉴古启今”大型系列采访,三位记者王波、杨健、邵壮先后辗转全国各地实地采访、发掘,刊发了23篇开埠史话稿件,整理了逾20万字的史料及千余幅老照片。
去年3月《烟台开埠》拍摄启动后,在系统整理前期采访资料的基础上,由杨健撰写“洋行往事”一集脚本,并参与“西风东渐”一集的脚本修改、润色。YMG记者大量前期的采访积累,成为纪录片拍摄时的珍贵素材。
而在转场各地拍摄过程中,曾在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官方网站水母网实习的鲁东大学学生舒胜华,也以助理身份参与了摄制组日常拍摄,并在今年上半年承担了大量前期拍摄资料的粗剪工作。
新闻推荐
要么不投资置换超面积安置房,要么索要高额补偿款, 个别居民提出超政策“二选一”条件
关注白石区片改造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石凯方圆)白石区片改造一期房屋征收范围内,仍有少数居民至今尚未搬迁,其中,个别居民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向...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