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坤厚
1944年,我在当时莱山镇的陈村,见识了农民过春节的欢乐场景。
农村的文化生活,当然不及城市,没有戏院,没有电影院,也没有那么多游艺场所。但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每到农闲季节,庄稼人会组织起来,自娱自乐,尤其每年春节期间,那份欢乐劲儿,不一定比城市差。
陈村是个较富裕的村庄,也有一批热衷文艺活动的人,他们演的节目,在四邻八乡较有名气,所以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活了。这里的人都爱看京戏,但京戏表演要求高,普通农民演不了。不过他们自有办法,就是把京戏变通改造,用一种当地流行的曲调演唱,也很吸引观众。这种曲调叫秧歌调,简单易学,格式固定,整个曲调共7句或9句,末尾两句曲调重复,整出戏从头到尾都是这一个曲调,基本无念白。
这年春节,陈村演的是大戏《法门寺》。村里专门从烟台租来戏装,农民演员装扮起来,看上去跟戏院里的角儿差不了多少。戏的内容跟京戏《法门寺》完全相同,只是全用秧歌调来演唱。戏中的角色,从孙玉姣、宋巧姣、刘媒婆,到赵廉、刘瑾、贾桂,一个不少。开场锣鼓、散场尾声,也效仿戏院,正月初一开始,从“拾玉镯”到“大审”,一天一折,好几天才能演完。
当地还有邻村互相走动演出的习惯,正月十五前,串村演出一直不停。如果到外村演出,演出队伍进村时,需敲锣打鼓,以示隆重。对方也要打锣鼓迎接。正式演出前,一般有这样一套程序———
由两个男青年打腰鼓,当地叫打“洋巴鼓”;由一人扮做老年妇女,俗称“拉花”,手拿棒锤;一人扮做小丑,手拿拂尘;还有一个老先生,肩背钱褡子(一种前后都有装物口袋的帆布包),手拿巴蕉扇。前面几个人先起舞,表演跑场子,表演一段后停下来,老先生接着唱快板。唱词内容多为贺年、祝福之类,有时也见景生情,现编现唱。比如有一次,有一支串村演出队进村前,遇到一位人称发大嫂的讨饭女人,她见邻村来演出,就赶快跑去找村长。于是这位老先生就信口现编了这么一段:“急急走,快快跑,村头遇见发大嫂。也没梳头,也没包脚,缠了个鬏鬏就往前跑,急急忙忙把村长找。问你找村长干什么?××村的‘不要脸的\’又来了。”称“不要脸的”,是自谦,表示自己的节目不好,厚着脸皮来演出。这套程序结束后,才开始正式演出。
这样的演出全都是免费的,不论贫富贵贱,谁都可以敞开看。这是平民的狂欢,这是乡村的盛宴,我觉得,一点不比城市里的那些热闹逊色。
新闻推荐
今天大部分地区有小阵雪, 市区最低气温-4℃,市民注意防寒保暖
本报讯(YMG记者徐鲲)未来几天,烟台市气温仍在低位徘徊,北风较强,市民外出时需注意防寒保暖。昨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凌晨时分,市区最低气温在-2℃左右,早...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