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烟台的孙先生奔波在韩国几个城市,为自己的720万元海参款讨公道。两年前,孙先生在韩国注册成立一家水产品公司,两家供货公司收取720万元海参款之后,却迟迟不肯供货。合同期过后,孙先生将供货商告上当地法院,却等来了一纸“证据不足”判决书。“供货商给出了很低的价格,原以为是天上掉馅饼,没想到是陷阱。”孙先生说。
付款两年没见海参
在去韩国投资之前,孙先生做了10几年的水产生意,积累了一些资金和经验。2012年,听说韩国海参质量与烟台相当,但是价格便宜,孙先生从中嗅到了商机。“在韩国买海参,我们自己的公司加工,然后进口到烟台,中间赚取差价。”孙先生告诉记者,觉得包赚不赔的买卖,他与另外三家亲戚凑钱,在韩国注册了一家公司。经人介绍,认识了两个自称供货的韩国人。“他们给出了很低的价格,很有诱惑力。”孙先生说,在经过考察之后,很快与两家供货商签订了720万元的合同,并且将钱款一次性打给对方。按照合同规定,从签订当天起,供货商就应该供货,但是对方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承诺在2013年4月份合同终止前把货给清,可直到现在,孙先生都没见到一个海参,对方既不退钱也不给供货。
打官司被判证据不足
为了追回海参款,在与供货商沟通无果之后,孙先生将供货商告上法庭,并且在当地请了三个律师和翻译,父亲长期在韩国为这件事情奔波。本以为自己证据充分,等来的却是一纸“证据不足”的判决。
记者看到,孙先生手中的供货合同、欠条、手印都齐全,直到现在孙先生也没弄清楚为什么是证据不足。“可能是我们不熟悉韩国的法律,也有可能存在地方保护。”孙先生说,而且供货商当初将自己的住房抵押给孙先生,后来才知道,他的房子已经抵押给银行,抵押给他的房子无效。
境外投资需环境评估
“两眼一抹黑”,在境外投资,不少烟台企业有这样的苦恼。由于对国外环境的不了解,走出国门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山东古名君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文胜告诉记者,境外投资需要加倍谨慎,评估当地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贸易保护主义在很多国家都存在,所以最好在投资前期做好评估。”陈文胜说,很多人境外投资有些盲目,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往往来自亲戚朋友介绍,在没有完全了解风土人情和方针政策的情况下,投资方向往往不对路。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很多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往往会想当然地照搬国内经验。但是国外市场的商务环境、法律法规、人文习俗等与国内不同,除此之外,文化差异、利益矛盾、贸易保护主义等,也都给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带来了多重挑战。
为让境外投资的企业摸透目的地情况,市商务局多次举办培训班,总结国内外企业境外投资失败的经验,邀请相关部门、国内外专家讲解不同国家的投资环境、税务协定等,还建立了“走出去”QQ群,24小时解答企业难题,如果有境外投资的企业,不妨关注一下。YMG记者杨春娜
新闻推荐
今年9月份,烟台市居民消费价格(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9%,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重新回到“1”时代。衣着类价格涨幅居八大类消费同比价格指数...
烟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烟台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