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通讯员颜环政)七夕节当天,烟台晴空万里,空气清新。微信朋友圈里纷纷点赞称这是独特的“烟台蓝”。一位网友在微信中感慨:“烟台蓝”配上“好日子”,心情格外舒坦,这才是烟台的风采!
今年以来,市民普遍感受到蓝天明显增多了。来自市环保局数据显示,1-7月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8天,优良率为84.0%,同比增加14.7%。蓝天白云天数为186天,同比增加24天,位居全省第二。上半年,全市共获得省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奖励资金720万元,位居全省前列。
这些数字,客观反映了空气质量改善,来之不易,鼓舞人心。“今年开展的大气污染整治是空气质量改善的最大保障。”市环保局局长姜青山说,今年,首次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由市区扩展到全市。市政府印发实施《烟台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活动和空气质量改善考核由市区扩大到各县市区,定期对各县市区进行考核排名,落实奖惩激励并向社会公开。
一系列政策的强有力引导,防治工作初见成效。这背后是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速度加快,治污措施的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长效工作机制的不断健全。
———高效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市政府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淘汰120台燃煤锅炉作为2015年为民服务实事的重要事项,出台禁燃区锅炉淘汰补贴办法,确保按期完成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按期淘汰。截至7月底,市区共淘汰各类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167台,超额完成任务。
———大气污染巡查督办力度前所未有。今年以来,烟台市明确由环保、住建、城管、公安等有关部门分别承担工业污染源、建筑施工扬尘、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职责,改变了以往由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形成了齐心协力治大气的良好局面。并由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办公室牵头开展专项检查20多次,下达整改督办单29份,对14个整改进展迟缓的扬尘污染源进行了通报曝光。通过巡查和督办,市区扬尘污染问题得到遏制,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大幅下降。
———防治长效工作机制日渐完善。市政府印发了《全市环境保护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职责分工方案》,并将突出环境问题逐一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和部门,由市政府与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确保各项环保工作落到实处。近日,烟台市又印发实施了《烟台市环境保护约谈办法》,市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烟台支行、银监会烟台监管分局联合制定实施《烟台市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机动车治污成效初显。1-7月份,已有14221辆黄标车通过黄标车提前淘汰取得了补贴,实发补贴9139.23万元;共有961辆黄标车通过加装净化设施取得了“黄改绿”标志。同时,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截至7月底,市中心区油气回收改造全部完成,完成油气回收一、二级改造的加油站716家,完成率83%。2014年,全市汽车保有量较2010年增加了40.8万辆,但排放的氮氧化物却同比减少了5400多吨。
———高压执法持续加力。对逾期仍超标排放的单位,坚决实行停产治理。截至目前,全市检查企业3359家,查处存在建设项目违法问题的企业162家,存在违法排污问题的企业184家,责令17家企业停止建设,责令81家企业停产,关停取缔38家企业,对162家企业罚款428万元。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姜付义说,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环境质量折射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8天,同比增加14.7个百分点,这两个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正朝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领域捷报频传,佐证结构优化、经济向好的势头。
上半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继续保持较快下降,节能减排进展总体顺利。从高耗能产品产量看,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产量同比下降34.7%。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成绩喜人,但形势依旧严峻。从目前情况看,县市的大气污染整治力度要落后于市区,个别县市区的空气质量改善仍然未见成效。
姜青山认为,前期效果明显,但8月份空气质量改善有所反弹,今后的形势依然严峻,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措施和力度还得加大,绝对不能松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建立更加完备的问责与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从审批、实施到验收的全过程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推动大气治理,让更广袤的碧海蓝天永驻烟台。”姜青山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尹琳通讯员王宁)近日,芝罘区检察院公诉科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张利(化名)涉嫌故意伤害一案进行不起诉公开宣告,公安机关承办该案的侦查人员、张...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