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记者徐峰摄影报道
烟台港3号门里,载着集装箱的拖车排队进入闸口,闸口的另一边是摆满集装箱和货物的装卸码头。春节将至,这里愈发繁忙,一茬接一茬的装卸和运送工作有序进行,高效运作的流程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无数次来往于码头一线,不仅要现场作业,还要完成室内“线上”的对接,扮演着码头集装箱运送媒介的角色,不分昼夜、不论节假地“驻守”在装卸码头,确保安全生产。码头集装箱拆装箱工作人员陈平就是其中一人,昨天,记者来到码头,亲身感受陈平他们的“忙年”。
集装箱装卸,不分节日假期
找到陈平,是在集装箱码头的38号泊位上,一堆红蓝相间的集装箱中间,一个身着蓝色工装的身影正探着头,向开着门的集装箱里核对着什么,手中的对讲机时不时响起几句对话,拿着集装箱信息单子的手被冻得通红。“这批钢管要发往外地,每个箱装多少、怎么装都要合理搭配,单上的集装箱号也要确保对得上,这其实也是个精细活儿。”核对完一个集装箱,陈平一改工作时的严肃,笑着向记者介绍,他入港快满20年,不分节日假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安排参与到港集装箱拆装箱,现场核对、指挥装卸作业,确保每一箱货物都安全到达目的地。
冬天码头作业艰苦,站在码头10分钟,全身已被吹得透心凉,陈平却说,这么多年他们已习惯了这样的环境。“要是遇上突发状况,下雨下雪也得迎难而上啊。”陈平告诉记者。
常半夜领路进港,手机24小时不关机
除了室外的艰苦环境,室内工作也让这群工作人员忙得想要“分身”。记者随陈平来到烟台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位于码头上的工作室,办公桌上的电脑桌面显示,好几页的货物资料正等待分配拆装。在记者逗留期间,电话和对讲机此起彼伏地响了一遍又一遍,工作人员不停地回复着消息,打印机里不断“推”出新的信息单。“忙的时候电话都挂不上,特别是到了春节前夕,到港货物多,我们的工作量就更大一些。”陈平告诉记者,忙的月份一个月需要拆装1200多个集装箱,节假日不休息是常态。“那边的货物是前几天给领过来的,客户半夜找不到路,只能联系我们来现场带路。”陈平指着远处的集装箱说道。他告诉记者,这样半夜突发的情况“再寻常不过了”,如此的工作模式让他养成了24小时手机不关机、不静音的习惯。“外地客户、货主来烟台,找不到进港的路就会打电话给我,说不明白的时候就去现场领一下,领过的司机也快有100个了吧。”陈平说。
深知肩上责任,感恩家人理解
工作上的繁忙势必“抽减”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陈平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的10岁,小的只有3岁,孩子从小就交给老人来带,说到这一点陈平直言感激:“家人也理解我的工作性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为我多分担一些,感谢老人的帮助,我们才能安心工作。”陈平的爱人是一名护士,同样忙碌的工作性质,让两人“很难凑到一块儿”,今年春节对陈平来说与往年没什么不同,装卸不停,他就要每天都到码头上来,确保装卸流程安全,确保货物安全,“放不下心”是他对工作的一贯态度。
“我们这项工作是中间环节,一旦出现缺口就会导致运输链中断,肩上的责任也是很大的。”陈平说,他和所有从事港口集装箱拆装箱的工作人员一样,参与港口集装箱运输的重要环节,“集装箱装卸安排得井然有序,得到客户、单位的认可,自己也有成就感。”陈平认为,在这个岗位就要为这份工作负起责任,大家各司其职,才能让这座城市更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杨春娜通讯员马学利)全面提升供电服务品质,打造坚强智能电网,才能让居民用电更方便,城市发展更有动力。2019年,...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