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很多人的关键词都提到了梦想。对90岁的张默道而言,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她 4岁时,看着自己的父亲说:“等我长大 ,我也要当一名外科医生”;梦想是她 14次下放劳动,把两张课桌拼起来组成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梦想是她90岁高龄时,已经做过两次手术的残胃再次癌变,她和学生一起为自己制定手术方案,一旦失败要从她身上总结经验;梦想更是她 ,术后三个月,身上带着管子却执意回到诊室,这一切都是因为最初和永恒的那个梦想:“我这一生只愿做一件事,也是唯一让我开心的事:给患者解除病痛。”
病情复发!90岁,残胃癌第三次复发
4月份的一天中午11点10分,记者推门进去:“你就是那个患者……吗?快来,我给你看看。”记者说明身份后,她边说着话边从包里拿出一块饼干,“那她就是不来了,好吧,那上午的号就看完了。”现在的张默道每周一、二、五、六上午普通门诊,周四国际门诊,每次门诊预约10位患者。她慢慢地嚼着饼干,就着水吃下,她的进食很慢,源于三个月前的那次手术。
时间回到2019年1月中旬,张默道拿着CT报告找到她的学生周岩冰,现任青大附院普外科主任(时任青大附院胃肠外科主任)。周岩冰看着上面的结果又看了眼老师:“状况不太好啊。”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其实在这次检查前,张默道的身体一直不舒服,周岩冰多次催她检查。残胃癌复发!
这是张默道第三次面临癌症。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她在烟台教学期间查出胃癌,那次手术切掉她60% 的胃,很多平常爱吃的饭菜她都不敢多吃,因为胃承受不了;1997年,她的胃癌发生转移又接受了一次手术治疗;没想到,22年后残留的胃竟然又发生癌变。
反哺师恩!55岁学生给她亲自做手术
这次摆在张默道和大家面前的情况跟前两次完全不一样,张默道吃完饼干用纸巾擦擦嘴和手,笑了笑:“我把一颗‘炸弹’扔给了岩冰。”90岁高龄带来的心血管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两次癌症手术造成的各种组织黏连,身体能否耐受?万一发生感染怎么办……她是他们的老师,她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们,当疾病来临,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手术意味着什么。在张默道确诊病情后,青大附院高度重视,紧急组成了专门的诊疗小组制定手术方案,曾经甚至还想过要请外面的专家来执刀,张默道听说后点了点周岩冰:“让他做!我了解他,谁能比他更爱护我。”
张默道和周岩冰的缘分始于1981年,上医学院的周岩冰第一次见到张默道心中便留下了两个字:敬佩!1986年进入青大附院工作又庆幸在张默道手下。“这些年,老师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她高超的技术、对病人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她对医学那份执着认真的精神。在治疗过程中,她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大问题 ,在看诊时她非常仔细,总能发现旁人觉察不到的变化。在更大程度上,她是医院的一种象征和精神,这种精神我们无法超越,只能以此为指引 。”
曾经她将毕生所学教给学生,现在学生用这些知识为老师手术,反哺师恩。周岩冰做出手术方案拿给张默道,俩人开始碰撞讨论,就像这些年一直配合默契的师生,旁人完全不知她是在为自己做手术方案。“她整整画了几大张示意图,她给我们尽可能的释放压力,告诉我们,一旦手术失败,有可能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就把她当成个临床上难得的高龄病例进行研究。”哪怕到生命的最后,张默道挂念的仍然是医学。
手术按计划进行。如意料中难度极大,高龄和两次手术让她身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周岩冰要一点点进行剥离、缝合、结扎,让这些组织尽可能恢复到原位,手术历经3个多小时顺利完成,这次手术又切除了张默道残留胃的80%。
毕生坚守!身上带着管子继续出诊
手术很成功!术后,张默道给自己评估:“90岁患者,无咳嗽、无血栓,伤口也没有感染,术后能吃流质食物、能排气和大便,这不就是成功嘛。”后来,她跟周岩冰说:“我给你扔了个‘炸弹’,你有勇气,我也有勇气啊!”
术后不久,张默道就沉不住气了,要出诊。所有人都拦着她,手术没多久,身体还没有好好恢复,年龄又这么大了……但大家也知道,没人能拦住这个倔强的老太太。“对,我就是挺犟的。我知道他们都是为我好,但我特别感谢老天爷又给了我一次机会。我是个医生,我只会看病,所以特别珍惜这次还能活着 。我也知道今后的日子不多了,在最后的日子里,我就想做自己这辈子最喜欢也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病。”
初为医者,一辈子都是医者。4岁那年,她看着自己的父亲张纪成(青大附院的外科奠基人之一,早年曾赴美留学)总是为抢救病人忘记吃饭耽误睡觉,问他:“你天天这么辛苦,不累吗?”父亲回答:“因为我是个医生,只要病人好了我就不累。”那句话 ,是张默道从医的根源,从那时起她就下决心要当一名外科医生。
1953年,大学刚毕业的张默道来到青大附院(时称山大医院),开始了她为之沉醉一生的追求。工作后不久文革爆发,张默道因父亲的身份受到不公正待遇,14次下放劳动,砸石子、拉板车、修水库。那时候的农村缺医少药,像张默道这样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医生很少。条件简陋,却是为农民治病时遇到的挑战:她曾把两张课桌拼起来组成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用绣花针、丝线为受伤的老人缝合伤口;就着汽灯的灯光,为一个肠子遍布60多个霰弹弹孔的农民完成了两百多针的缝合……
现在,90岁经历第三次胃癌手术,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她的诊室和患者。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曾经一上午20个号减为10个,每天中午坐诊结束后,她的儿子就会准时来到诊室前,母子俩搀扶着一起走回家。“她在家想的也都是看病,来到这里她的心就踏实了。”张默道的儿子说。
虽然同意了她继续看诊,但周岩冰给她下了“死命令”,上午看诊下午到病房打营养针。“当时考虑她残胃剩下的已经极少,不能正常进食无法确保营养,恢复起来就会很慢,所以在她身体内进行了置管。上午看诊下午尽可能的到病房打营养针。”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张默道因为胃部不适,强行吃下去的一点东西也都吐了出来,但第二天她继续按点开诊。
精神符号!一生只愿、只会做一件事:看诊
你可能没有找她看过病,但一定听说过她的名字,她以“B超手”“CT手”响彻世间,但这并非天赋异禀,而是特殊年代里的艰苦经历给予她的回馈。她说曾经有个病人在外院进行乳腺检查,确诊4A(肿瘤分级),医生建议手术,半月后,她用手仔细触诊后在病历上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让病人再去做检查,这次的诊断结果很好不用手术。她并非只靠自己双手,同时借助现代仪器检查,看到病人高兴的样子,张默道自己更高兴。从医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太多,但每次她的幸福感仍然由此而发,从医的激动就在这其中一次次加深。如很多人或在找寻梦想的路上、或在努力实现梦想的路上,张默道这一生将工作过成了生活,将生活过成了工作,她一直在做从小的梦想:“我这一生只愿做一件事,也是唯一让我开心的事:给患者解除病痛。”就像她的学生周岩冰所说:“老师这一生非常坎坷,但不管家庭坎坷还是受尽疾病折磨,老师都克服过来了。她是我们的老师,是医院的老专家老教授,更是一种精神符号,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位从医者传承:医者一心。”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张默道青大附院终身医学专家
1930年,出生在烟台毓璜顶。1946~1949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1949~1953年,在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系读书。1952年,她来到青大附院(时称山大医院),成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终身医学专家。
她从医 63年,为病人做了上万次手术,均获成功。上世纪60年代,她率先在全院开展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她主刀的BI式胃大部切除术录像带,被评为“卫生部教学示范教材”。她运用一生中总结出的“望、触、叩、听”检查法,单凭双手触诊,即可为乳腺病 、甲状腺病患者做出可与B超、CT媲美的诊断结果。获青大附院终身医学专家、青岛市首届“最美天使”、青岛市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2015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2016年(首届“中国最美女医师”)等称号。
新闻推荐
烟台足球的老剧情今年有点早 “烟台农商银行”2019赛季烟超冠军球队诞生
球员还是那些球员,球队还是那支球队,冠军还是那个冠军,剧情也还是那个剧情。21日,“烟台农商银行”2019赛季烟超、烟乙联...
烟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烟台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