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文钦撰文/供图
我家住在毓璜顶公园附近,我天天早上到小黄山跑步,发现有一位身背宝剑的老人,在众多的晨练者中显得格外醒目。一时好奇,我问起这把宝剑的来历,没想到,竟引出一段烟台旧事。宝剑的主人名叫谭学东,今年70多岁,他的父亲谭福成当年是烟台街的武术名家,这把宝剑的故事,就是他从父亲那里听来的———
上世纪30年代初,一艘日本军舰要在烟台登陆,烟台军民自然坚决反对。当时统治烟台的军阀刘珍年既不想让日本人上岸,又不便断然拒绝其要求,就提出让他们派代表乘救生筏上岸谈判。日方为了自己的安全,提出要在烟台的日本领事署谈判。而刘珍年在去日本领事署谈判之前,为防不测,也进行了周密部署。他派兵扼守码头和进出烟台山的各个通道,并将几门大炮架在小太平湾(今烟台港客运售票楼处),炮口直指烟台山日本领事署。刘珍年与部下约定:他中午12点准时返回军营。当时烟台发电厂每到中午12点就鸣笛。他对部下说:“如果在发电厂鸣笛时我回不来,你们就炮轰烟台山!”
日方从刘珍年部的兵力调动中看到了烟台军民与之斗争的决心,不但不敢动刘珍年一根毫毛,而且还一改以往狂妄骄横的态度,在谈判中表现得非常“温顺”。针对日方提出人员上岸的要求,刘珍年机智地说:“烟台土匪多,治安不好,日方人员上岸后的安全应由中方负责”。日方不明就里,满口答应。
刘珍年回到军营,立即召集烟台武术界各路人马,集结于日本人上岸必经之海滩“迎候”。日本人从军舰上用望远镜向海岸窥视,只见海滩上数百名彪形大汉,在凛冽的寒风中光着膀子,腰系练功带,手执鬼头刀、虎头钩等怪模怪样的兵器,虎视眈眈地“恭候”他们的到来。日本人看到这架势,意识到凶多吉少,就调转船头灰溜溜地走开了。
此次斗争的胜利,使烟台军民扬眉吐气。“胶东王”刘珍年为自己的杰作高兴不已。为了感谢武术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他拿出许多银子酬劳各拳房、镖局,均被婉言谢绝。大伙异口同声地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只要我们能尽一份微薄之力则感到无比的光荣,哪有收钱之理!”刘珍年深受感动,很过意不去,就特意铸造八把宝剑,赠给烟台武术界的八大武术社。每把剑的根部都锻打着“不怕死,不爱钱,救国家,救人民”12个字,以示表彰和纪念。
解放后,烟台成立了武术协会,统管市区八个武术社。谭福成名下的武术社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弾腿”一派,他的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在自己的武术社练武,个个身手不凡。他经常带领儿女和弟子们与同行交流武艺,为烟台市民进行武术表演,被烟台武术界尊称为“谭家将”。抗美援朝时,谭福成带领儿女和弟子们踊跃参加募捐演出。在烟台华安剧场举行的一次义演活动长达一个多月,“谭家将”成为这次义演的台柱,备受赞誉。
转眼到了“文革”,武术遭到扼杀,谭福成那把爱不释手的宝剑也被红卫兵视为“四旧”,要收缴毁掉。谭福成吓得把剑东掖西藏。长子谭学忠怕这把剑给家庭带来灾难,就用砂轮将上面的锻字打磨掉,又进行了电镀处理,现在还能看出剑的根部被打磨的痕迹。1976年谭福成老人去世后,谭学忠就将宝剑作为传家宝收藏。
谭学东是谭福成的次子,从小就跟父亲习武。多年来他一直在山上当义务教练,向同事、山友传授武艺,和他学过功夫的人不计其数。为激励后人,老人特意把父亲这把宝剑带上山,经常向大家讲述这把宝剑的故事。
谭学东老人与这把有故事的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唐寿锐通讯员樊琳琳摄影报道)他们是一群活跃在海底的小小探险家,有着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在团队核心巴...
烟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烟台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