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变
在发展理念上,蓬莱市提出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把做大总量建立在速度、质量、效益的共同提高上,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快”,带动发展质量的“好”,支撑发展速度的“高”,坚决摒弃拼资源、耗能源的粗放发展观念,真正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蓬莱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稳定一产、膨胀二产、提升三产”的工作思路,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扩张升级优势产业。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两大机遇,以“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为目标,推动造船重工、汽车及零部件、葡萄与葡萄酒等优势产业扩张升级,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造船重工产业,依托“山东省船舶工业聚集区”,坚持修造船和海洋重工、船舶配套并举,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海洋工程辅助船、深海钻井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设计研发机构的培育引进,努力打造胶东半岛船舶及海洋工程机械制造中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按照“壮大产业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完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到2015年,形成北方奔驰配套园、一汽配套园、轿车零部件配套园等3个先进汽车零部件聚集区,努力打造有较强本土创新能力的山东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坚持走集群化、优质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精品葡萄酒庄建设,新建30个特色突出的精品酒庄,形成国内最大的精品化酒庄群。旅游产业,以建设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山、海、城、阁、酒”的地域和文化特色,重点抓好“一区一带一园”的开发与运营,加快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优化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黄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升步伐,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改进传统工艺,提高科技含量,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加快推进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优势技术和优势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和规模集聚力度,努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着重培育发展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将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推进城市交通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铁路、海港、空港的全方位对接,构筑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大交通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建设区域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推进港口物流、空港物流、铁路物流加快发展,构建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物流发展体系。努力发展金融业,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引进股份制银行3家。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继续实施商贸流通“双十”工程,重点抓好五金机电批发市场、博展国际商贸城、建材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发展市场聚集区,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家电下乡”、“放心粮油”等市场工程,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群,培育发展具有“千年古县”内涵的传统文化产业基地。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向集约可持续增长转变
蓬莱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生态绿色城市。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资源,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实施农村沼气示范工程,加快普及天然气等洁净燃料。以重金属行业、国控省控重点企业等为重点,加快淘汰或改造高耗能设备以及落后工艺,加强余热、余气回收利用,提高用能效率。严把市场准入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盲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按计划关停、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培育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鼓励开展以共伴矿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扩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推进微藻养殖、沼气发电、黄金尾渣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推行城市中水回用,重点抓好碧海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推进国电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形成盐化工、溴、精细化工等系列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集约开发和有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供应的综合平衡和统一管理。加大节水力度,积极推行节水设备和器具,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再生水回用率。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产资源储备现状,制定合理开发方案,重点对黄金、石灰岩、大理岩、玄武岩、花岗岩等重要矿产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先进开采技术和工艺,提高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
加快生态建设和保护。蓬莱市将环境生态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城市。加强绿化建设,以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目标,把荒山造林和城镇近郊绿化作为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到201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3%,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4平方米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加强生态涵养区保护,对河流源头、沿岸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实行强制区保护,严格蓬莱阁景区、沿海观光带和艾山森林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加大矿山、岸线等地质地貌的保护力度,对已破坏的山体实施综合性恢复治理。加强环境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重点行业污染防控体系,大幅度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产生和排放。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镇级垃圾处理厂建设,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固废集中处理、无害化处理。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蓬莱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努力打造布局合理、区域协调、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建设现代化滨海生态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立足现有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导向,优化改造,提质扩容,壮大实力,构筑“一体两翼多节点”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突出中心城区“一体”地位,坚持成片开发,双向拓展,重点推进东部新城区和西海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建设,有序实施旧城改造,力争城市面貌“年年有变化、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强化经济开发区、北沟镇“两翼”带动作用,加快“工业新区、城市新区、生态新区”建设步伐,推动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特色镇街建设,培育区域优势,发挥联结城乡的“节点”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顺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构建干支衔接,通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全力配合、积极参与烟台潮水机场、龙烟铁路蓬莱段、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积极争取青荣城际铁路向烟台潮水机场和烟台市城区延伸,加强区域内外的联系沟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步伐,搞好污水管网建设,完善供水网络,加快集中供热、燃气工程建设,到2015年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以上,管道燃气普及率达到62%以上。
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村庄综合整治,提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实施“四有村庄”工程,力争三年内所有规划保留村庄达到有覆盖全村的硬化街道、有固定的文体活动中心、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的“四有”标准。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等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深入开展星级示范村创建活动,力争经过三轮创建使60%以上村庄达到星级标准。
坚持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加快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蓬莱市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推进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该市围绕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环节,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以更加包容的胸怀、更加奋进的姿态、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对外开放工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坚持内外资并重,突出招大引强,注重质量效益,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打造推进转调的强力“引擎”。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城市。“十二五”期间,争取累计实际使用外资突破6亿美元;到“十二五”末,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4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达到9亿美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8%。
坚持共建共享加快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
蓬莱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向民生领域更多地配置公共资源,扩大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充分就业。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与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大民生就业资金投入,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帮扶就业工作。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工作机制,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工作机制,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相互衔接的运行机制,深化农保制度改革,逐步过渡到新农保制度模式,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保缴费,到2015年,确保适龄农民参保率达90%以上;健全完善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效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开展社会救助。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标准,确保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加强敬老院设施配套与完善,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80%以上,愿进全进率达到100%;健全完善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与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困难群众医疗优惠政策,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继续开展爱心捐助活动,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加大慈善救助金筹措力度,加强慈善义工建设。到2015年,健全以农村低保、五保、灾民救助制度为主体,以医疗、教育、住房和突发性困难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爱心捐助”、社会帮扶和慈善事业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推动科技进步。蓬莱市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提取和投入,主动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或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政府资源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形成体系完整、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会公平、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资金向农村中小学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中小学“两改一暖”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7所,保留3所高中、14所初中、25所小学。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按照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科学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十二五”期间,着力抓好市人民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中医院迁建、市疾控中心大楼和妇幼保健站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所有乡镇卫生院(所)的改扩建。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充分发挥蓬莱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体系、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成为全省一流文化强市。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文化中心,逐步完善慕湘藏书馆、镇街基层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全方位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力推进影视动漫业,依托烟台动漫基地和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智力支持,以蓬莱阁、三仙山、海洋极地世界等景区为平台,深入挖掘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人物及神话资源,力争具有蓬莱地域特色的一批影视动漫产业尽快破题。
新闻推荐
●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节水型城市●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市●首批全国法治市...
蓬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莱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